標籤

2020年12月9日

[會後新聞稿] 201209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針對「雙語國家」政策幼兒園法規鬆綁的建言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教育部為配合行政院國發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布預告修正「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擬刪除現行條文──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刪除該條文形同沒有法規向家長說明全日、半日、分科的幼兒園美語教學是違法的,而幼兒園進行美語教學應採統整、不分科方式進行。他引用「認知」(Cognition)期刊研究結果「10-12歲之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者,都能達到最高的程度」藉此說明英語教育不必偷跑,國小三年級再學剛剛好。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常務監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石易平以流利的英語開場,反問在座的各位是否感到緊張與不自在,對照政府不該放任全美語、雙語的幼兒教育於孩子身上,美語教學看似立意良善,卻也可能傷害孩子。法規一旦鬆綁可能激化英語教育競爭,造成嚴重的階級不平等,摧毀維持正常化教學的幼兒園。

幼兒園家長代表石博元分享,進入孩子的幼兒園後才理解幼兒的學習面向廣泛,生活自理、溝通表達、認識情緒、美感培養等才是站穩起跑點的關鍵。作為家長,看到教育部因為擔心外界誤會幼兒園不能教英文,而選擇刪除法條,從難過轉為憤怒,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要提供家長正確的教養資訊,透過更多解釋化解誤會。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 謝國清指出,英語教育向下延伸一來是,研究已顯示英語不是越早學越好,再者,台灣的英語師資不足夠,觀察國小英語教學就可以發現城鄉差距的問題。教育部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家長說明適切的英語教育,緩解家長養育焦慮,別讓培養競爭力,變成失去競爭力。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郭明旭指出,過度市場化的幼教環境,幼兒園教學方針不是由專家學者引領,而是業者。變形的教學現場,讓教保人員成為外語師的助理,以至於無法發揮其幼教專業,期待讓教保工作正常化,進而讓孩子開心成長。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認為,教育部應秉持教育專業,而非混水摸魚偷渡英語教育進幼兒園,更不該順勢市場、業者、家長的要求,把亂象叢生的英語教育就地合法。

最後,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同為一歲多孩子的母親,替孩子找幼兒園時400多家只找到3家秉持正常化教學的學校,對此感到無力且痛心。籲請教育部認真看待幼兒教育,應向社會說明幼兒教育政策背後的理論依據及相關配套,不要喊著朝向雙語國家邁進,最後變成失語國家。 





[新聞稿] 201209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針對「雙語國家」政策幼兒園法規鬆綁的建言 



台灣的幼兒園違法美語「疫情」,延燒至少二、三十年。根據幼兒語言專家張湘君形容,「已經發高燒四十度」。早在2003年她於光華雜誌的著名訪談即提到,當時她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百分之九十七的私立幼稚園都有英文課,教學上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合不合格。家長從不看外籍老師的學歷,只要是外國人就好。」嘉義大學於2002年做的「幼教普查調查」也顯示:其時全國三千多所幼稚園中,六成五設有「全美語教學」班別,讓「美語教學」取代原本應有的「幼兒教育」。 

上述「發高燒四十度」的陳年疫情、違法行徑、不合格師資,現在的政府如何因應? 

行政院國發會於賴清德前院長的指示下,於2018年12月擬定「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策略之一為「鬆綁教育相關法規」。教育部為配合雙語國家政策,於今年10月16日發布預告修正「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擬刪除現行條文第7款──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此舉引發社會熱議,網路上數篇投書刊登、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更高達1,912則回應,正反兩方意見分歧。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必須嚴正地指出,教育部此舉根本是偷渡英語教育進幼兒園,違反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也違反教育部自身學前英語教育政策主張。英語教育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台灣整體的幼兒教育體系準備好了嗎?幼兒園落實教學正常化了嗎?托盟認為,當幼兒園未能確實落實教學正常化、社會大眾對幼兒階段學習英語的期待錯置、英語教育師資質量未備齊、幼小課綱尚未銜接時,貿然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的限制,只會引發三項不可逆的後果: 

1. 對孩子:未遵循統整、不分科的正常化教學,提早學英文,恐讓孩子留下陰影。

2. 對家長:育兒軍備賽向下延伸至幼兒園,徒增家長經濟負擔,讓低生育率雪上加霜。

3. 對整體幼教資源分配:英語師資質量堪慮,學齡前後未銜接,且加劇幼兒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當我們強調孩子應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卻又鬆綁英語教育法規,任由參差不齊的英語教育散落在不同園所、不同社經地位家庭、不同幼兒身上,只會徒增家長教養壓力、幼兒學習壓力,並擴大幼兒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托盟呼籲,政府應依據「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及「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規劃幼兒園教保內容。就英語學習而言,政府應該努力做的,是致力於讓學習情境更加友善學生,讓學習資源更加公平分配於全國各地。台灣朝向雙語國家,提升國民英語力,絕對不能從幼兒園階段犧牲起。

幼兒園教學正常化了沒?
「統整不分科」才是「正港」的幼兒教育,英語教學也不例外


台灣的幼教現場並未確實落實「教學正常化」,全美語幼兒園林立、標榜雙語教學的學校快速擴張、幼兒園作息表明目張膽安排「英文書寫」、「美語課(外師)」,教育部卻無視這些違反幼兒身心發展的教學。教育部貿然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的限制,任由園所化暗為明、明目張膽以分科、精熟為目的的讀寫教學, 不僅會讓孩子學英語學得不愉快、學得有壓力,更不樂見的是,讓孩子對學習不同語言產生排斥或陰影,甚至阻斷未來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後簡稱教保準則)第13條即明定,幼兒園課程「應以統整方式實施,不得採分科方式進行」。「教學正常化」不是填鴨式教育、不是上對下的老師說孩子聽、不是以精熟為目的的讀寫算、更不是一堂獨立的科目課程。課程在幼兒學習過程中不是「外在灌輸」的內容,而是促使幼兒成長的訊息來源。 

教育部應讓社會大眾清楚理解,學齡前幼兒教育不等同於國小教育,隨著孩子的發展進程,課程安排邏輯不同,國小課表簡單明瞭,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健康;幼兒園作息表則是,學習區探索、角落活動、團體討論、大肌肉運動。教學素材也不同,國小有課本、習作、評量;幼兒園的教材不是簿本,而是從孩子的生活中取材、用多元且結構性低的素材,如:教室外的落葉、建構式積木。 

在幼兒時期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語言當然好,但一定要在統整不分科的前提下進行,且遵循教保準則「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才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 

學英文是為了不要輸在起跑點? 
幼兒階段要學的東西很多,不該讓英語獨佔 


一窩蜂英語熱,加上育兒軍備競賽的教養氛圍,完全錯置幼兒階段的學習目標。家長挑選幼兒園優先關心的不是師生比、是否遵循正常化教學,而是「要雙語?還是全美語?」「小班該如何加強英語能力」、「讀完幼稚園,孩子的英文程度需要到哪裡?」教育部貿然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的限制,只會讓過度私化的幼教市場繼續順理成章地順應家長需求,加強推廣各種美語教學課程、教材、師資,吸引家長砸大錢購買,增加養育經濟負擔,卻又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 

根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幼兒教育的基本在於,依照孩子發展階段培養「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目的為培養孩子的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想像創造、自主管理等素養。孩子在幼兒階段要學的東西,比英語多更多,重點是,用孩子熟悉的語言與社會文化情境,才是適切的教保安排。 

教育部早已說明學前英語教育政策的主張,「語言學習應先母語、再國語、後外語」,幼兒接觸外語應以「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而非「培養流利的外語能力」為目的。也就是說,目標不在增進幼兒的英語語言能力,更不是要求發音標準、英語字彙提昇、聽說自然流暢,而是讓幼兒快樂學習、對語言感興趣、進而對不同文化產生興趣。 

幼兒園階段過於重視英語教育的不良後果,已逐漸浮現,因此才會常常聽到國小老師說,孩子的數學考不好,因為他們從小上全美語或雙語,讀不懂考題的中文說明。過早側重學習「美語」,造成小孩「沒語」,以致於無法為未來的學習奠立穩固、寬闊的基礎。 

把幼教專業還給教保人員,把正規英語教育交給國小三年級 


只要在幼兒園任教就必須是具有幼教專業的教保人員,且不得聘僱外籍教師。但幼兒園師資亂象層出不窮,根據教育部全國幼兒園裁罰紀錄,最常違規的項目之一即是「進用未具教保資格服務人員」,原因之一是幼兒園無不以標榜有外語老師吸引家長。 

教保人員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角色,致力於與幼兒建立良好互信關係,讓孩子感到安全感與歸屬感,提供與幼兒生活相符的學習經驗,引導幼兒整合與連結新舊經驗。但,只會講英文的非幼教專業人員,對幼兒發展一無所知,若是外籍老師,其習得的文化與孩子生活不符;幼兒需要跟人、跟外在環境建立安定、信賴的關係,分科教學的阻隔,以及無法溝通的外師,又如何能夠讓老師與孩子建立穩定的互信關係?把孩子交給不具幼教專業者,錯置了幼兒教育的本質,是會對小孩造成莫大的傷害的。 

教育部於前年公布,「未來四年培育高中以下英語師資2,000人,未來八年達3,000人,未來十二年達5,000人」。這個數量,大約把台灣可用的英語師資盡數收進正式教育體系,幼兒園,不管公立、私立,不僅不可能分到優良師資,原有較佳的師資反而可能被吸走,迷信幼兒學美語的家長們,千萬不能不注意這項大數據啊! 

另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的三位學者分析67萬位美國成年人(包括英語為母語者及非母語者)學習語言的經驗和成果,結果發表於2018年8月號「認知」(Cognition)期刊。[1]解答了「什麼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其要點為:「10-12歲之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者,都能達到最高的程度。只要在這之前開始學習,無論早一些或晚一些,而且無論沈浸式學習者(immersion learners),或非沈浸式學習者(non-immersion learners),其學習軌跡都無高下之差。」這重要的研究發現,明確告訴家長和教育決策者:只要讓小孩於10-12歲之前開始學英語即可,而且無論沈浸式學習(沈浸於第二語言之生活情境的學習),或是傳統式課堂學習,效果都無軒輊。這也足以說明,目前我國政策規定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這應是適切的。教育部早在十二年國教總綱清楚訂定,國小三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如今卻又要在幼兒園開放英語課程,幼兒園過渡到國小三年級的缺口,難道要仰賴個別家庭資源填補?再度加劇落差嗎?紊亂無序的政策設計,只會讓家長更加手足無措。 





綜上述,政府不應誤用「雙語國家」政策,把家長「發高燒到四十度」(張湘君教授形容)的強迫幼兒學習美語的歇斯底里行徑、幼兒園(結合補習班)的違法行為、不合格的師資,以及這些亂象對於幼兒的傷害,就地合法化。這種「turning an evil into a necessity」的做法,並不會使evil 消失,而會使它更猖獗,對幼兒和社會的傷害更甚於現況。這種作為,與「投資幼兒」的「正策」反向而行,妨礙幼兒健全的身心發展,而「幼兒是社會明天的希望」,我們的社會也將無美好的明天。 

教育部作為奠基每位國民基本素養的主管機關,應確立幼兒教育及照顧的基本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健全發展,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長大;讓家長跟著學者專家訂下的政策指導方針,按部就班陪伴孩子成長。 

[1] Hartshorne, J., Tenenbaum, J., B., & Pinker, S. (2018). 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 Cognition , 177, 263-277.


2020年12月5日

[澄清回應稿] 201205 國小課後照顧服統計指標計算方式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回應-國小課後照顧服統計指標計算方式 

2020/12/05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於本週三召開「0-12歲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公立國小課後照顧」記者會,呼籲教育部提升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經媒體報導後,有政府單位指出托盟公布的數據有誤,並要求改正。托盟在此說明國小課後照顧服務統計指標的計算方式,歡迎各界持續討論應該用什麼統計方式,才能如實反映台灣公共托育服務的現況,進而持續提供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

首先,托盟公布全台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大評比(如下圖所示),計算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的方式為:「國小課照班收托人數/國小學生總人數」而非「開辦課照班校數/國小總校數」。托盟已經呼籲過,政府不能以「國小有開辦課後照顧服務就好」的心態,便宜行事面對學童與家長的需求。




再者,教育部回應108學年度國小課後照顧班辦理人數32萬7,390人(如下圖),托盟提醒,一學年共有上、下兩學期,這項數字其實是「人次」的概念。托盟認為,為瞭解國小課後照顧服務的實際受益人數,政府應該告訴社會大眾,108學年上學期、下學期分別的辦理人數,避免誤導視聽。



最後,托盟樂見各界共同關注與討論國小課後照顧議題,尤其呼籲教育部應完善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相關統計,才能有效掌握服務建置狀況。

2020年12月2日

[會後新聞稿] 201202 0-12歲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公立國小課後照顧—— 請教育部提升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

 0-12歲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公立國小課後照顧——

請教育部提升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


【2020/12/02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會後新聞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天召開記者會,呼籲0-12歲不間斷的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公立國小課後照顧。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指出,公共托育政策大多集中在0-6歲,忽略6-12歲課後照顧也是重要的一環。托盟調查,學期間課後照顧涵蓋率,台北市22.4%最高,五都只有10-19%不等,六都之外只剩8%,城鄉差距明顯。課後照顧銜接兒童放學到家長下班之間的照顧,但六都之間提供平日17:30後和寒暑假的服務狀況差異很大,甚至沒有統計。托盟提出三項訴求:一、應全面提升全國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到30%。二、課後照顧開辦時間應符合家長正常工時需求。三、請教育部向各縣市要求建立基本統計數字,有效掌握服務現況。

承辦台北兩所課後照顧服務的台北市優質保育公益協會理事長陳秀媛表示,課照班除了作業指導和陪伴照顧外,也設計多元的課程如:故事EQ、DIY動手做等,強化孩子的人際互動,透過像媽媽一樣的關心,鼓勵孩子透過種植活動找到自信,培養孩子除了課業之外帶得走的能力。

課後照顧班家長代表林右昀作為四個孩子的媽,分享孩子在課後照顧班的成長和改變,老三女兒透過老師的鼓勵,從不敢發表到自願上台表演;小兒子則是從焦慮排斥到適應學校作息。希望透過自己的發聲,讓更多人看見課後照顧班的價值,期待每個孩子和家長都能享受到。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分析瑞典、日本和台灣的女性勞參率,指出瑞典公共托育做得好,女性就業不受育兒影響;日本女性則在小孩上小學後二度就業;但台灣女性從婚育後勞參率就下跌,即使孩子上小學也不見回升。政府實現0-6歲國家養的關鍵指標是「家長(母親)有沒有不離開職場的選擇」。另外,承辦課後照顧班的團體差異大,老師有勞動條件不佳,流動率高的問題,呼籲政府建置統計應區分自辦、委辦,並調查人員勞動條件,規劃更好的課後照顧政策。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觀察到許多家長會因為擔心從學校到校外安親班的路途安全,選擇就讀課後照顧到才藝全包的私立學校。教育部應該要負起責任,讓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更普及,讓每個家長都安心。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監事陳亮吟表示,教保工作者99%是女性,身兼職場工作者和家庭照顧者。學校為符合家長下班時間延托到六七點,照顧學生的同時得心繫自己的孩子。課後照顧開辦時間,應能符合家長正常工時,同時提升照顧者的薪資待遇,才能夠支持女性繼續就業,並提升托育品質、降低家庭負擔。

[新聞稿] 201202 0-12歲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公立國小課後照顧—— 請教育部提升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

0-12歲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公立國小課後照顧—— 
請教育部提升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涵蓋率!

2020年12月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政策建言





台灣公共托育服務各階段都是抽籤、排隊、量能不足,6-12歲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尤其能見度有限。但其實無論6-12歲或2-6歲,公共托育的問題都是一樣的──課後照顧收托時間與家長工時不相容,「平日早早就下課,寒暑假又不開班」。

時間不符合家長需求的公共托育服務,形同沒有服務,家長還是難以兼顧工作與育兒!美國副總統當選人賀錦麗,去年擔任參議員時也意識到國小課後照顧服務的重要性,因而祭出相關法案,要求課後照顧服務時間應該符合家長的正常上班工時。其實,台灣的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和美國的困境一樣,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的量能還需要再加強!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19年最新報告指出:公共托育服務是提振生育率最有效的解方,但是公共托育服務積極提振生育率的關鍵是「服務適用所有年齡層兒童,包含學齡課後照顧」、「服務時段符合家長工時」、「高品質及平價」。對此,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

一、 教育部應擴大國小課後照顧班量能,四年內收托率應提升至涵蓋國小學童總人數的30%。

二、 各縣市教育局處應完善課後照顧開辦時間,符合家長正常工時需求。

三、 教育部應完善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相關統計,包含區分自辦、委辦的開辦班級數、辦理人數、提供服務的時間,以及服務人員勞動條件等,有效掌握服務建置狀況。

四、 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應為公共托育服務的一環,請行政院修正「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將國小課後照顧納入,並設定具體達成指標。

請政府給我們平價、優質且收托時間完整的國小課後照顧服務! 

全台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量能評比:台北市最高、非六都偏低。
但總體而言缺乏完善統計


國小生放學,爸媽還沒下班;國小生放寒暑假,爸媽沒有假期。每逢開學日,家長社團中便會出現「到底要送校內課後照顧班?還是去校外安親班/補習班?」的討論串。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3條,國小課後照顧的設立目的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婦女婚育及使父母安心就業,故該法明定兒童課後照顧服務是各地方政府應辦理的兒童福利措施。

但,托盟實際調查全台課後照顧服務的辦理狀況發現,實際服務量能低的可憐,統計數據更是零零落落!先以平日學期間的服務為例,台北市的「涵蓋率」(國小課後照顧班收托人數佔國小就讀人數之比例)22.4%最高,其餘依序是桃園市19.3%、台中市17.5%、新北市16.0%、高雄市14.3%、台南市10.4%。台南市甚至不及全台直轄市及縣市涵蓋率平均值14.0%。意即每10位孩子中,只有不到2位學童享有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六都以外縣市的涵蓋率,更不到10%,只有8.01%,如下表所示:



收托時間不符合雙薪就業家庭需求,是涵蓋率低落的主因


  課後照顧服務為何涵蓋率如此低?不是因為「家長無需求」,根本是因為「服務好難用」!多數課後照顧班平日收托時間太短,只到下午五點半;寒暑假開班比例有限,就算開班,又只到下午四點。服務時間斷裂、不完整,根本不符合一般家長的正常工時!

  《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第5條明確指出,「國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班,應充分告知兒童之家長,儘量配合一般家長上班時間」。但托盟檢視各縣市課後照顧服務的提供時間,卻發現縣市差異非常大:

一、例如「學期間(平日)課後照顧17:30之後仍有服務」的校數比例,台北市高達73%,但是台南市僅有區區3%。台中、高雄甚至缺乏統計資料。

二、「寒暑假」課後照顧,台北市優於其他五都,多數國小有提供課照服務,台中、新北、高雄則是毫無統計資料。

三、但是「寒暑假16:00之後仍有服務」的校數比例,台北市僅10%左右,台南市連5%都不到,更不用說桃園市直接掛蛋,台中、新北、高雄則是根本提不出相關統計數據。

  經托盟訪問家長及承辦單位,雙薪家庭哀嘆:「課後照顧班太早結束,又沒有提供寒暑假,只好送安親班!」。受委託辦理課後照顧班的民間團體也透露:「校方說,寒暑假應配合學校行政人員下班時間,只能收托到四點前。」也有家長表示:「私立安親班不接受只送寒暑假,只好連學期間也送私立安親班了。」



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家長安心就業
家長想要、孩子也需要!


  根據2018年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有高達45.6%的家長認為應加強兒童課後照顧服務,26.4%認為應增設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顯見課後照顧班的需求之大。2019年女性各年齡層就業曲線顯示,台灣25-29歲女性到達勞動參與率最高峰91.9% ,於其後的婚育期持續退出職場,以致40-44歲勞參率掉到73.9%,足足減少18%。這重重摔下的18%,造成台灣和瑞典,甚至台灣和日本,女性勞參率的死亡交叉!(見下圖)而女性35歲至40歲上下勞參率持續明顯滑落,顯示的是國小課後照顧服務量能不足,以致小孩即使上了小學,母親仍然無法回到職場。台灣女性無法兼顧工作和育兒,正反映在持續低迷的生育率,2019年台灣生育率為1.05,日本則為1.36、瑞典則高達1.7。




         
母親若要保住工作,或是回到職場,上了小學的小孩顯然需要平價、安心的國小課後照顧班的服務。而小孩是否需要這項服務?托盟實際訪問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承辦單位,主任說,課後照顧從孩子放學後開始,協助小孩午餐、午休、寫作業,之後則是多元活動時間,有靜態的說故事、美勞、動手做,也有動態的丟球、跑跳等團康活動。總括來說,課後照顧必須兼顧基本學科能力與多元活動體驗,協助孩童跟上學習進度,也讓孩童在各項活動中啟發自己的興趣與長處。

  家長也分享:「不想讓孩子去補習班填鴨式的寫評量卷,也不用急著去學那些才藝。我的孩子很喜歡有課後照顧老師說故事、帶活動,而且在學校環境比較好,有操場可以跑跳。」顯見,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是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支持家長安心就業的關鍵。 


0-12歲公共托育服務,每一階段都不能少!


  但托盟發現,依據「教育部性別平等推動計畫(108至111年)」目前對於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只寥寥訂出「辦理公辦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108年到111年每年1,500校,覆蓋率達 57%」的政策目標。何況魔鬼藏在細節之中,「57%」是以公立學校自辦課後照顧的「有開辦校數」(有開辦校數╱所有國小校數)混淆視聽。殊不知國小兒童真正的使用涵蓋率(參與課後照顧班人數╱所有國小兒童數)其實只有「14%」,低得可憐。

  托盟呼籲,公共化托育服務能夠支持女性願意生育且繼續就業,並提升托育品質、降低家庭負擔。而支持父母雙薪,增加家庭收入,才能讓家庭有能力生養兩個以上小孩,緩解少子女化危機。雖然目前幼兒(0-2歲、2-6歲)托育公共化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我們已經看到政府跨部會整合資源的努力。反觀6-12歲的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政策積極度明顯落後,也未納入行政院核定之「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

  就此,托盟再次呼籲,政府不能再以「國小有開辦課後照顧服務就好」的心態,便宜行事面對學齡階段兒童的公共托育需求。請教育部擴大全國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的實際招收人數,四年內各縣市涵蓋率應達30%,且服務時間應符合當地家長正常上班工時需求。此外,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的服務統計亟需完善建置,應核計「自辦」和「委辦」等方式的「開辦班級數」及「照顧學童人數」,且為了維持服務品質,也應將課後照顧班服務人員及行政人員的時薪或平均月收入納入統計。最後,應盡速將國小課後照顧服務納入「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並訂定具體達成指標,以利追蹤落實狀況。唯有建置0-2歲、2-6歲、6-12歲不間斷的公共托育,才能夠有效支持雙薪家庭(尤其是女性),讓女性兼顧就業與育兒,讓青年家庭願生能養!

附件一、北門國小家長凌晨排隊 搶課後照顧班

04:10 2020/06/03 中國時報 羅浚濱、竹市

新竹市30所國小近日陸續開辦109學年度「課後照顧班」,因收費比安親班便宜,年年搶破頭,學校採排隊登記或抽籤方式錄取,北門國小開班因深受好評,首度出現家長凌晨就大排長龍登記的景象。
黃姓家長說,她的兒子要升小二,因龍年生的孩子多,北門國小1年級就有8班,校方通知新學期課後照顧班招收9班,事先也給家長問卷要排隊登記或抽籤,大部分家長多選排隊,校方訂在假日的5月30日登記。

免擔憂課業問題

她說,課後照顧班1班25人,小一要進是保障名額,每個月費用2600元,比一般安親班至少省1倍以上的錢,老師教得很好,晚上6點下班剛好接回家,不用擔心兒子的課業問題。
因不知小一新生會有多少人進課後照顧班,升小二有8班,並要與3到6年級搶進有限的9個班,讓家長們都擔心無法進班,5月30日凌晨就拿小椅子在校門口開始排隊,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在排隊買口罩!

斟酌是否增班

北門國小校長賴雲鵬說,課後照顧班是委請合格教師來教小朋友,1、2年級因中午就放學每月費用2000多元,3到6年級每月只要1000多元,除幫小朋友複習檢查功課外,還有在校園做運動很安全,讓家長們都感到很放心。
賴雲鵬說,往年都是選在平常日排隊登記,今年因防疫關係選在假日,沒想到會出現家長凌晨就來排隊的情形,初步了解有60多位家長向隅,在學校忠孝和仁愛2棟教學大樓完成補強工程後,會再研究增班來滿足家長的需求。





附件二、賀錦麗參議員欲延長課後照顧時間


Senator Kamala Harris wants a longer school day to help working parents

She wants to fix the childcare gap so many parents are struggling with.

By Heather Marcoux November 06, 2019

[Editor's note: Motherly is committed to covering all relevant presidential candidate plans as we approach the 2020 election. We are making efforts to get information from all candidates. Motherly does not endorse any political party or candidate. We stand with and for mothers and advocate for solutions that will reduce maternal stress and benefit women, families and the country.]

We talk a lot about the astronomical cost of day care for infants and pre-schoolers in America, but for many families, the childcare crisis doesn't end when children start elementary school—the after school care crisis is very real and it is hurting families. The 2- or 3-hour gap between the end of the school day and the end of the work day, combined with a lack of after school programs, puts parents in tough positions: Mothers can end up working less than they need to, or feel forced to leave their children unsupervised during these gap hours.

Now, presidential hopeful Senator Kamala Harris has put forth a plan that protects vulnerable kids. She wants to extend the school day. Harris wants to award five-year grants of up to $5 million total to school district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culturally relevant, linguistically accessibl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academic, athletic, or enrichment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from at least 8 am to 6 pm Monday through Friday during the school year, with no closures except for Federal holidays, weekends, and emergencies."

Basically, she wants to see 500 schools (to start) extend the school day to 6 o'clock.

"I was raised by a single mother—I know firsthand how stressful and costly it is to juggle work and school schedules. Justice for students and working families is on the ballot. My Family Friendly Schools Act will give parents more after-school opportunities for their children," Harris announced on Twitter.

Harris' plan was first reported by Kara Voght for Mother Jones, which is fitting, because Voght brought attention to this national crisis last year when she wrote a viral piece for The Atlantic titled "Why does the school day end two hours before the workday?"

Harris' bill brings up a lot of the same issues Voght cited in her reporting, including the fact that "fewer than 1⁄2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ewer than 1⁄3 of low-income schools offer before- and after-school care," and that "misaligned school schedules cost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 $55,000,000,000 in lost productivity annually."

"My bill provides an innovative solution that will help reduce the burden of child care on working families. It is time we modernize the school schedule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our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ies," Harris said in a press release.

Time will tell if Harris' bill will create change, but no matter what happens with the bill or her campaign for the Oval Office, we are glad America is talking about the after school care crunch.

Maybe making the school day longer wouldn't work in every community, but making parents' workdays (and lives) more flexible could make the after school care gap way less stressful.

 


2020年8月27日

[會後新聞稿] 200826「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公聽會 加碼育兒津貼對托育公共化和女性就業的影響

「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公聽會
加碼育兒津貼對托育公共化和女性就業的影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公聽會會後新聞稿 2020.08.26 


今日上午立法委員范雲邀集,立法委員王婉諭、立法委員劉建國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開「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公聽會,討論加碼育兒津貼對托育公共化和女性就業的影響。邀請到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政務次長、社家署簡杏蓉組長、台北市社會局、新北市社會局、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專家學者、婦女團體、保母團體、幼保幼教團體、家長團體等,共計60多位與會。





立法委員范雲直指,蔡英文總統選前提出「0-6歲國家一起養」育兒政策,訂定提升托育公共化及2024年家外送托率達到23.16%的目標,期待給台灣家長更好的育兒環境。但規劃「育兒津貼」翻倍加碼至每月5,000元,準公共托育補助則僅有些許加碼1,000元,大幅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差額,是否會讓托嬰中心與保母退出準公共化,甚至迫使女性回家育兒,讓原有的政策目標破功?兩項政策的競合關係應要充分討論,才能落實蔡總統國家一起養政策中的三項內涵。 

社家署簡杏蓉組長回應,「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本質不同,領取的家長群也不同,因此沒有競合關係,同為未滿兩歲孩子的補助,補助不一的話有違兒童權利公約,所以必須拉近補助額度。 

但其他與會人員皆認為「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有競爭關係,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首先指出:「準公共化政策之所以可以成立,關鍵在於差額效應,因此維持補助差距非常重要。」接著,身為第一線管理托育服務的地方政府直言,一旦兩者差額減少,高比例受管制的準公共保母與私托,很可能脫離政府管理。尤其準公共化政策具備有效的進退場機制,差額縮減只會讓機制失效,家長更無法安心送托。台北市社會局科長鍾雅惠說明,目前台北市有十家私立托嬰中心被退準公共,原因是擅自調費、發生兒保事件、評鑑丙等、機構管理不當等等。準公共機制可以淘汰違反規定的業者,有必要維持,期待中央通盤考量,不要打到先前累積的成果。臺北市優質保育公益協會常務理事陳秀媛,則以管理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經驗分享:「過去沒有準公,發現保母超收,只會給限期改善;但現在有準公,發現超收就是退準公,就管理來說很有效果,搭配居托中心的訪視督導,家長送托是安心的。」 

尤其現今制度設計育兒津貼2,500元與托育補助6,000元的落差,正是保母和托嬰中心加入「準公共化托育」的誘因。苗栗縣托育人員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瑀屏就直言:「現在準公保母簽約率達九成,但不是每個保母都支持,如果不維持差距,相信會有一波退出潮。」 

公聽會後半段更討論到,究竟該如何落實0-6歲國家一起養,讓每個家庭都能安心生養2孩?與會者提及的關鍵便是,有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透過托育補助加管理服務品質的措施,支持雙薪家庭、支持女性就業,以及打造友善育兒的就業職場與環境。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王舒芸說明,若想讓家長願意生養第二胎,女性能否就業就很關鍵。國家發育兒津貼,不代表家長擁有自由選擇權,其實請領育兒津貼的家庭分別落在低所得、高所得兩個極端,但是對低所得家庭來說2500元育兒津貼杯水車薪,對高所得家庭來說又只是錦上添花。與其發錢,不如把經費用在建置補助+管理的公共托育服務,支持中間階級的雙薪家庭。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嚴厲地指出:「加碼育兒津貼的政策,都是私幼私托業者在叫好,因為他們可以退出準公共,可以來漲價。這不叫『0-6歲國家養』,只會變成『私幼私托國家養』!」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專員呂佳旻,以兩位孩子的媽媽身分感性的說:「女人想要工作、想要自我實現、貢獻勞動力,更貢獻下一代勞動力,保母的托育支持很重要。國家政策更應該支持雙薪家庭,家庭沒有雙薪,根本無法生養2孩。」 

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政務次長回應,由於政策還在研議中,會將「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兩者競合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納入未來研議。準公共機制可以確實要求托育品質,因此準公共的定價+管理功能,衛福部一定會追求。至於私托和保母是否會因為差額縮減而退出,李麗芬次長認為,目前已經有九成的簽約率,私托和保母留下來的機會應該是大的,反而要留意新進的服務單位,衛福會再研議是否增加獎勵等配套措施。 

最後范雲立委提出政策建議,整體育兒政策規劃可分為兩階段,在家外送托率提高到23.16%之前,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先各自增加1,000元;待家外送托率到達目標值後,才再加碼育兒津貼,而且兩者差額至少仍要維持目前的3,500元。但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政務次長仍語帶保留的回應:「少子女化對策是跨部會的計畫,目前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加碼規劃,還需要等行政院核定。」 


[公聽會政策建言] 200826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維持三千五差距, 留住準公共保母/私托,協助所有家長育兒


「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公聽會 
加碼育兒津貼對托育公共化和女性就業的影響


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維持三千五差距, 
留住準公共保母/私托,協助所有家長育兒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政策建言2020.08.26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持續倡議,解決長年低生育率困境的有效「正」策,有賴政府廣為提供0-2歲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讓爸爸、媽媽、阿嬤都工作,同時創造大量合宜勞動條件的公共托育工作機會,讓每位公民充分就業,並兼顧育兒。如此一來,父母雙薪,共同工作,增加家庭經濟能力,也共同分擔育兒勞務,增加家庭生養2孩的能力。

目前0-2歲嬰幼兒照顧大量仰賴家內(媽媽或阿嬤),家外送托形式分別有居家保母、公辦民營托嬰中心、私立托嬰中心,整體家外送托率僅13.5%,其中又以居家保母為照顧主力,提供的照顧量能最大(如下表):

備註:()內數字表示佔未滿2歲兒童人數比例 ,整體家外送托比率為13.5%
資料來源:居家托育人員數及收托人數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8-46740-113.html
                        托嬰中心所數及收托人數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8-13971-113.html

明年為準公共私托上路第三年,私托準備達標了嗎?


行政院於2018年7月底推出「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其中祭出準公共化政策,符合一定條件資格的私立托嬰中心與政府簽約加入托育準公共化機制,送托家長可申請6,000元托育補助(否則只能領育兒津貼2,500元)。衛福部僅規定加入的托嬰中心,三年內85%員工投保薪資達28,000元,四年內100%達成,其餘要求則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準公共私托政策明年將邁入第三年,政府是否會為了讓準公共私托達標,而降低薪資標準?屆時究竟有多少私立托嬰中心達成上述規定?家長是否會因為準公共化私托未達標而被撤銷準公共資格,損及原有的托育補助及品質?又或是,育兒津貼加碼,剛好可替這項難解的議題解套,也就是,三年內未達目標的私立托嬰中心,順勢被退出準公共化,家長轉而領取育兒津貼?如此一來,提升托育人員勞動條件的政策美意蕩然無存,政府也形同自行破壞過去大力催生出的準公共化高簽約率。


落實準公共化制度,讓準公共保母化為「公共保母」


然而,準公共化政策實施在保母托育的效果,完全不同於私立托嬰中心,反而逐步建立一套嚴謹的進、退場機制,有效區分「登記制保母」與「準公共保母」。「登記保母」依「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向政府登記,即可執業。「準公共保母」則依「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未滿二歲兒童托育準公共化服務與費用申報及支付作業要點修正規定」,有更高規格的嚴謹標準,符合條件的保母才能和政府簽約成為「準公共保母」。且一旦保母出現違規準公共規範之情事,即應終止契約,且兩年內不得再申請加入,概念圖如下(紅點為,不符合準公共化條件之保母):





在準公共化政策尚未制定之前,依照登記制,政府單位針對保母的違規事項,僅能處以限期改善,唯有重大違規或兒少保事件或其他嚴重狀況,才得以廢止登記證、停業,以至於讓「小錯不斷」的保母容易脫身,使政府無法令其退場,終至夜路走多了而釀禍,這便是近年偶見的所謂「合格保母托育事故」的來源。2018年準公共化制度上路後,由全台71處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綿密的輔導訪視,切實執行準公共化管理機制,所發揮的效果即是:

1. 幼兒超收、費用超收零容忍,一經發現即退出準公。

2. 對於「小錯不斷」改採累計方式進行裁處,在經命限期改善達二次以上或科處罰鍰後即會被退出準公。

由此可見,準公共化政策是一個可以有效管理、輔導托育服務的政策項目,如今卻因為育兒津貼金額提高,勢必導致準公共化政策破功,將會使準公共化政策實質的費用管理、保母管理一夕幻滅。

在此進一步說明,讓準公共保母化為「公共保母」的關鍵之一在於,保母的管理機制不同於托嬰中心,政府投入大量經費與人力輔導支持保母,全台各縣市共計71處居家托育服務中心配有專職訪視輔導人員及督導。依「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依收托型態每年至少進行一至四次家庭訪視,需加強關懷輔導之保母,則採加強訪視,定期關心保母托育與幼兒發展狀況。在家長端,訪視輔導員以電話關心家長與保母合作狀況、協助家長媒合保母、並提供相關育兒諮詢等等服務。今年初社家署發布的「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執行業務處理原則」更確立政府、居托中心、保母與家長四方的權利與義務,各方角色相互合作得以有效共同參與、維護居家托育服務,提升居托中心管理功能,加強社會大眾對保母托育的信任。

除此之外,各縣市皆分區訂定並公告托育服務收退費基準,確保托育補助實質降低家長送托的經濟負擔,避免「補多少、漲多少」的弊病。於前述基礎上,「托育準公共化作業要點」進一步明定準公共保母違規撤銷資格的條件和辦法,使之得以切實執行(詳見本節前面說明)。綜上述,(準)公共保母提供的托育服務,受到各縣市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輔導、管理(不得違規,否則終止準公共化契約),且費用平價(家長可享托育補助、保母不得任意漲價),制度執行得宜,「準公共保母」其實已經近似「公共保母」,以達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


未來0-2歲育兒津貼加碼,將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之差額


針對0-2歲嬰幼兒送托保母或托嬰中心,政府祭出「準公共托育政策」,由保母或托嬰中心與政府簽約,接受價格管制與品質輔導,政府協助家長支付部分托育費用,發給每月6,000元托育補助。反之,孩子若自己帶、家人顧,或送托「非」準公共托育(未與政府簽約)的保母或托嬰中心,則是領取育兒津貼。

育兒津貼目前為每月2,500元,然而,蔡英文總統選前提出「0-6歲國家一起養」育兒政策,將加碼至每月5,000元(第二胎6,000元,第三胎7,000元)。準公共托育補助則僅有些許加碼,至每月7,000元。兩項政策的補助差額將會由現行的3,500元,縮減至2,000元,如下表所示:


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之差額,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


一、 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差額縮減,可能影響準公共化簽約率

現今制度設計育兒津貼2,500元與托育補助6,000元的落差,正是保母和托嬰中心加入「準公共化托育」的誘因。對家長來說,兼顧就業與家庭,要的是平價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托育補助讓托育費用大幅下降,價格管制更可以避免補多少漲多少,讓補助實質上幫助到育兒家庭,而非進入業者口袋。對準公共保母和托嬰中心來說,也會有更多收托機會,達到供需雙贏。而政府無非是想要透過管理與補助,確保托育服務兼具平價與優質。至今保母簽約率已達90%,托嬰中心更達96%,可見此政策之設計精準、有效。

如今一旦育兒津貼加碼,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差額,高比例受管制的保母與私托,難道不會紛紛脫離政府管理?一旦托育服務脫離政府管制,退回到大量從自由市場供給,價格由業者自由訂定時,加碼的育兒津貼還能實質減輕家長托育負擔嗎?


二、 加碼育兒津貼,不利家外送托率,可能影響女性就業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目前嬰幼兒照顧安排之所以嚴重仰賴家人(媽媽、阿嬤)自行解決,除了部分女性自願親力親為照顧之外,恐有更大的原因是公共托育服務建置不完善,以至於女性深陷育兒與工作二選一的泥淖。一部分女性進入婚育階段,就被迫放棄工作回家成為家庭主婦;另一批女性,則走向維持經濟自主、累積工作薪資與年資,而暫緩或放棄生育。這也是台灣少子女化的重要成因。

家外送托率提升,才有可能釋放出在家育兒者(通常是媽媽和阿嬤)的勞動力。因此總統蔡英文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同時提出,0-2歲的家外托育率將由2019年的13.27%,於2024年提高為23.16%。

日前總統蔡英文於主持總統府員工家庭日,再次重宣育兒津貼由現行每月2,500元加碼至5,000元。然而,姑且不論加碼育兒津貼每是否足以宣稱國家與家長「一起養」小孩;該政策規劃加碼育兒津貼的同時,縮減了托育補助的差額,是否可能與提高家外托育率的目標有所競合?促使幼兒轉而為媽媽或阿嬤照顧,而影響女性就業?


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應維持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差距


綜上,育兒津貼的調整勢必與現行的托育津貼以及相關的政策產生連帶作用,必須一併思考。為緩解台灣少子女化、高齡化的雙重危機,勢必要增加現有勞動力(正在家育兒的媽媽、阿嬤,以及合宜勞動條件的公共托育工作者)、也要新增未來勞動力(新生兒)。對此,加碼育兒津貼,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的差額,對於推動托育公共化進程及女性就業恐將有諸多負面影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指出,托育補助與育兒津貼的差距,有必要維持目前的三千五百元,育兒津貼逐步增加的過程中,托育補助也必須「同步同額加碼」。這才是當今政府所能採行的有效政策作為,於2024年將家外送托率提高至23.16%,產生下列正向效用:

1. 留住準公共保母和托嬰中心,加上公共托育,減輕就業家庭負擔,形塑「雙薪+(準)公共托育+養2孩」之「生產性、積極性福利政策」模型,促進(母親、阿嬤、托育人員)就業,繁榮經濟,增加國庫收入。

而產生「托育補助所需預算,內含於此政策本身」的效果。此外,也能夠有效緩解低生育率。

2. 育兒津貼加碼,讓自行育兒及送托非公共/準公共托育之家長受惠。

3. 保母自己的孩子也能受惠於育兒津貼加碼,吸引年輕優秀人才加入保母行列。

而如果單方提高育兒津貼,縮小其與托育補助之差距,將產生諸多反向的、負面的效果,使平價、可靠的托育服務提供量大為減少,家長無法安心工作,則低生育率、高齡化、勞動力短缺等棘手難題將雪上加霜。托育政策聯盟呼籲蔡總統和執政黨深思!

2020年8月4日

[會後新聞稿] 200804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
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2020/08/04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會後新聞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和生育改革行動聯盟今日共同召開父親節記者會,呼籲勞動部放寬法令,將現行一次請六個月為原則的育嬰假制度,改為父親可在嬰兒出生時同步只請一個月育嬰假,但該月得領取九成薪的留職停薪津貼補助。用請假時間較短、但薪資替代率高的育嬰假,提升新手爸爸的一個月育嬰假申請率,改善年輕女性蠟燭兩頭燒或孤立育兒的困境。

現場邀請到阿澤爸爸。在政府還沒有制度支持的時候,阿澤就是自己湊滿年假和無薪事假,休一個月,陪同太太產後坐月子、照顧新生兒的新世代男性。阿澤說,台灣對坐月子想像相對傳統,似乎月子中心二十萬一定要花下去,但他自己幫太太坐月子,可以省下一大筆花費;太太親餵的時候,他可以在旁邊陪同舒緩心情;他更自豪地說,自己是家中第一個幫小孩洗澡的人。太太產後由他請一個月的假,對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的好處很大。如果未來政府對於父親參與育兒能有制度性的支持,那他就不會是特例,將有更多男性加入他的行列,台灣也能成為更友善兩性、共同育兒的社會。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諶淑婷表示,傳統台灣男性以為自拍一張照片就是參與育兒,花大錢送太太進入月子中心就是疼惜老婆,但其實女人離開月子中心後,往往有一種從女王變成僕人的感受,因為回到家又是自己孤軍奮戰!那不免就演變成產後憂鬱。如果政府能推動一個月、九成薪的育嬰假,一方面是銜接台灣的坐月子文化習慣,另方面對男性參與照顧也是非常有力的誘因。諶淑婷也指出,育嬰假目前限制雙方有就業、一方才可申請,其實也有貶低共同照顧價值的疑慮,應思考改進。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說,他其實是先生幫忙坐月子的先驅。三十幾年前生育的時候,就是他的先生幫坐月子,煮麻油雞、腰花,都難不倒他。也從那時候開始,家務育兒工作就是一起做,形成實踐平等精神的婚姻關係。劉毓秀強調,北歐用國家制度提高男性育嬰假的申請率,一方面是實踐家庭內的性別平等,另方面也讓女人不會蠟燭兩頭燒,可以比較輕鬆兼顧就業與生育。所以北歐國家的女性就業率、生育率,可以維持雙高。公共托育加上雙親共同育兒,這是已開發國家生育率逆向回升的關鍵。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分享,台灣的性別關係已經慢慢改變了,愈來愈多男性願意街上背著孩子到處跑,家長團體也常常是女性理監事出席會議,但帶著孩子、先生一起過來,先生幫忙照顧、陪玩。如果勞動部願意這個時候修改立法,一定會有效引導更多爸爸參與育兒。尤其產後一個月,如果爸爸角色有發揮,那對照顧產婦、照顧新生兒一定都有很大的幫助。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分析,台灣的性別工作平等法有鼓勵男性育兒的制度設計,所以讓男性、女性都有六個月、有薪資補貼的育嬰假。但是法律多年實施下來,爸爸請育嬰假的比例仍然很低。這主要是台灣文化習慣只強調「母嬰連結」,沒有強調「父嬰連結」的緣故。少數願意投入「父嬰連結」的爸爸,則要完全靠個人努力和意志力。例如他的先生,去年和他一起照顧新生兒、沒有分房睡,半夜兩小時要起來餵奶一次,但還是繼續上班。所以問到他們家要不要生第二胎,最反對的其實是他先生!因為他不想要再經歷一次蠟燭兩頭燒的痛苦。如果先生也可以有國家支持的「一個月九成薪育嬰假」,相信他的父嬰連結不會建立得這麼辛苦。建立這樣的國家制度,也會是把男性「豬隊友」變成「神隊友」的關鍵。

[新聞稿] 200804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
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0年父親節政策建言




台灣今年預估新生兒數恐將跌破16萬,成為生育率最低的一年。面對嚴峻的少子女化情勢,社會各界莫衷一是,總是雙手一攤,擺出投降的姿勢。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有效的解方,端賴正確、精準的解析:台灣家庭及職場,至今仍秉持刻板性別角色,把男性變成「育兒豬隊友」,讓女性視生育為畏途,此外,女性育兒與工作蠟燭兩頭燒,往往因此被迫退出職場,單薪使家庭經濟惡化,更加沒有能力生養。——這才是精確的解釋,能夠幫助我們循線找到有效的政策作為,以及藥到病除的解方。

依據前述解析,托盟在父親節前夕,提出一項經過精準估計的有效政策:應透過政策支持父親(同性配偶亦適用),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個月就身體力行投入育兒行列。政府應修正育嬰假相關法規,鼓勵父親在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請領育嬰假,該月給予九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媽媽請產假,另一半同時請育嬰假幫老婆坐月子,兩人同心協力面對育兒第一步,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個月起,就養成共同育兒、共擔經濟責任的性別平等模式,加上十餘年來托盟與社會各界催生的平價、優質、普及公共托育支持雙薪家庭,形成 「雙親育兒→雙薪→養2孩」的正向循環,才能有效支持家庭和親情,並解除低生育率危機。

工作和養小孩,必須「可相容」,才能婚育


 行政院主計總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顯示,台灣15-49歲的女性要提升婚育意願,首要因素是「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其次「配偶是否願意分擔家務」,第三個因素則是「工作要能兼顧家庭」。這顯示,除非家庭內、外的性別平等程度提高,女性婚育後能繼續工作,否則生育率難以回升。

進一步的針對30-34歲青年女性生育率與勞參率進行跨國比較,則印證了上述調查結果。下圖顯示,臺灣的青年女性勞動參與率不斷攀升,已來到85%的極高值,超越法國、進逼瑞典!然而,總生育率卻是跌跌不休,呈現明顯的「死亡交叉」。足見臺灣社會工作、育兒「不能相容」的現實下,臺灣女性必須二選一的格局,有多麼強烈。

反觀法國、瑞典和冰島的30-34歲青年女性,近二十年來勞參率皆高達80-90%,生育率也在1.8-2.0。他們可謂女性就業、育兒雙高的「可相容性」代表,國家既可受惠於女性才能,又能維持穩定的人口結構,成為永續社會的典範。


北歐:支持男性育兒,女性才能夠就業、生育雙贏


2020年婦女節前夕,北歐五國領袖聯名投書強調,性別平等得來不易,將於10年內與年輕世代落實性別平等,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加入。投書寫到促進性平將帶來更強勁的經濟及繁榮的社會,更直指關鍵政策有三:提升薪資平等、男女共享育嬰假,以及普及、平價且質優的托育制度(相關報導:國際婦女節》女權就是人權!北歐4女1男五國總理聯名投書:與年輕世代攜手,落實性別平等)。

以冰島為例,自1980年代即開始男性育嬰假制度,其中父、母各有三個月互不能轉讓的獨立育嬰假,搭配兩人可自由分配的共同育嬰假,期間可領八成的薪資。此制度讓父、母皆真實承擔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同性婚姻同樣適用,養育小孩因而不只是生母的事,更是雙親共享的親密關係,培養出相較世界各國更強烈的「父職責任」文化。此文化也真實的反映統計數據上,2013年冰島男、女請領育嬰假的比例分別為45.6%與54.5%,為請領育嬰假性別比例最均衡的國家。

丹麥政府提供父母共享的育嬰假將近一年(52週),且父母在育嬰假的期間能領 70% 的薪水,其中企業負擔三成,七成由政府補助。反映這個國家在面對女性勞參率提升的同時,國家制度也相對調整了男性應負擔的育兒責任,讓兩性都享有生育、工作平衡且相容的人生。

瑞典政府則是1995年起即實施「父親月」政策,在16個月的育嬰假中,其中一個月為爸爸專屬配額,不請就沒有,讓父親也有權利可以享受全職育兒的快樂。2002年起延長至兩個月,2016年更一舉將爸爸專屬的帶薪育嬰假延長到三個月成為「父親季」。男性由傳統的就業者角色,增加「賢夫良父」的新角色;女性在育兒角色之外,維持其「就業者角色」。兩性皆獲得較平等的共享照護的權利與責任。2018年瑞典全體女性勞參率高達82.9%,生育率更達到1.8,這項政策的實施至為關鍵。

半強迫的國家規定,代表的是要將全數壓在女性身上的生產和育兒的責任移開!而這必須要靠國家政策,與支持男性育兒的相關配套措施才能做到。這項政策的施行,同時具有家庭意涵,在北歐休育嬰假成為時尚新好男人的成功象徵,男人參與孩子的成長的歷程,擁有共同的經驗,與家庭其他成員一同成長。育兒過程中尿布、奶瓶的嗅覺與觸覺記憶,將一輩子跟著參與育兒的父親,無論婚姻狀況是否穩固,父親永遠都能與孩子維持親密關係,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台灣:男人想成為好爸爸?阻力重重


反觀台灣對生產、育兒家庭的政策效果又是如何呢?

一、「媽媽承擔養育壓力、爸爸承擔養家壓力」的傳統性別分工仍難打破

2002年開始《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勞工可於小孩出生後至三歲前請育嬰假,直至2009年才加入前半年有六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然而,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發布的《2020年性別圖像》,請領育嬰假件數女性占82%,男性僅為18%。以上數據顯示,台灣社會對於父親參與育兒的政策鬆綁上,慢如牛步。被社會視為主要照顧者的母親,於工作、育兒無法兼顧的情境中苦撐,而多數父親卻在家庭中沉默與缺席。

二、母親承受所有生產養育的重責與非難,同等重要的父親角色養成卻不受重視

而台灣男人若有心想要成為積極參與育兒的好爸爸,並未獲得社會的支持。準爸爸想要陪同太太作產檢,在請假時就會遭遇主管同事的質疑;但在如此不友善的環境下,仍然有突破逆境努力當「好爸爸」的男性。阿澤就是一位積極參與育兒的父親,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個月,親自替太太坐月子。他說:「幫太太坐月子一點都不難,因為老公是最了解產婦生活習慣的人。」難的是一份「義無反顧請假的決心」。

而讓他義無反顧地下決定的原因之一,也包括月子中心太昂貴。若從經濟面估算,爸爸DIY坐月子一個月下來,以食材費一天約3-400元來計算,一個月約一萬,若加訂外送月子膳約16800元,加上開伙的電費,總花費大約3萬元,相較之下是十分划算的選擇。

像阿澤這樣,在眾人的質疑中自己DIY幫太太坐月子的男性,並非個案,意外的是,幫太太坐月子卻成為讓他們身心轉變成一名父親的機會,面對即將有巨大改變的新家庭生活,這一個月的時間幫助他們調整心情與生活步調,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歷程。

月子中心動輒十幾萬,生育經濟負擔沉重


新手爸爸若能DIY坐月子,不僅養成「賢父良夫」,也免除了月子中心高額的經濟負擔。

根據統計,民國100年至107年,產後護理之家由117家增加到267家,七年之內翻倍。高價月子中心所標榜的宣傳——「24小時照顧、專任護理師、嬰兒按摩、產後瑜珈,讓坐月子像度假一樣」,已成為現今新手父母做月子的主流。然而,期間所需付出的費用也相當驚人。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的清查結果顯示,台灣的坐月子費用上限以雙北、台南最高,價格落在1日11,000元,而一般坊間平均價格約4000-6000元之間。30天的月子坐下來,動輒十幾萬起跳的月子費用,生孩子後續的經濟負擔,的確讓人望而卻步,成為生育的一大障礙。


媽媽產假+爸爸九成薪育嬰假,共同育兒,讓台灣女人安心生育


兼顧「工作者」與「照顧者」雙重角色,是現代社會性別角色必要的轉變。如今女性不但育兒、也外出工作,而男性卻還停留在只有工作角色,忽略育兒照顧的責任。直直落的生育率,就是女性集體無聲的抗議。

為了促進性別平等與親子和樂,也為了救生育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行政院儘速實施「媽媽產假+配偶育嬰假」,鼓勵配偶於孩子出生後最慌亂的第一個月請育嬰假,照顧新生兒,也為太太坐月子,並給予九成薪的留職停薪津貼。

前述政策財源,預估初期約一年十億元,建議以就業保險負擔(按:目前父親育嬰假請領15,308件/年,粗估新政策將催生一年3萬件一個月九成薪育嬰假,則新增支出總共約一年十億元。這是具有強大提振就業及生產未來勞動力功效之政策作為,如果實施後催生較多使用量,意味將對短、長程勞動參與產生加倍效益,因此政府應隨之挹注就保基金)。產後第一個月父母雙方共同育兒,將有效促使父親往後更積極參與育兒,女性因工作、育兒失衡而退出勞動市場的情況獲得緩解,此外,也為勞工解除高額的坐月子費用。

本聯盟所呼籲的前述政策,藉著「雙親育兒」促進「雙薪」,加上十餘年來托盟與社會各界共同催生之平價、優質、普及公共托育,而讓育兒家庭更具生養第二胎的條件,因此同時具有留住女性勞動力、促進性別平等,減緩少子女化,催生未來繼起之勞動力(以免勞動力眼看著將逐漸斷炊)等效果。「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父親九成薪育嬰假」能夠產生前述多重正面效應,符合於就業保險法之「促進就業」之宗旨(見就保法第一條)。因此,應儘速修正就保法為前述政策籌措財源,而且,修法之前亦應以其他財源進行試辦,以解除台灣社會、家庭、勞動力之燃眉之急。

2020年7月15日

[會後新聞稿] 200715 五千元育兒津貼,摧毀0-2歲公共托育 斷送政府因應低生育率的有效政策作為


五千元育兒津貼,摧毀0-2歲公共托育
斷送政府因應低生育率的有效政策作為

【2020/07/15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會後新聞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今日指出,2020年上半台灣出生嬰兒數只有七萬九千人,預估全年出生數恐跌破十六萬。這將會是台灣有史以來最低,甚至低於2010年虎年。然而蔡英文總統2020大選政見主軸之一,把現行每月2500元的育兒津貼加碼到5000元,這是一個多重錯誤政策,只會讓生育率繼續往下掉。原因是,每月5000元高額津貼推使媽媽或阿嬤辭職回家照顧,讓家庭收入驟減。家庭收入少,根本養不起更多小孩,養家活口又變成完全是男人的責任,這只會讓女性、男性都更恐婚、恐育。其次,私立托育業者將有機可趁。現在私立業者受到準公共化的管制,但是一旦家長把小孩送托到沒有管制的私立托育,也可以得到每月5000元,私立業者就會集結起來、退出管制、自行漲價。5000元育兒津貼推動女性辭職,又瓦解托育服務的現行管制,這兩個因素加起來,低生育率就會繼續惡化。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黃喬鈴分析,托盟的訴求是停止加碼育兒津貼,應該拿這筆預算用來建立更多公共托育。唯有公共托育,收費和品質才受到管理,工作人員也有良好的勞動條件。也唯有公共托育,才可以有效支持女性就業,支持人民兼顧工作和育兒。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質疑,發錢無助於解決問題。假如疫情一開始,政府沒有管制口罩的資源生產和交易,而是每個國民發5000元了事,會發生什麼事?口罩一定會漲價,而且許多人仍然搶不到,台灣會非常慘。發錢無用,政策介入才是有效的。對少子女化問題,政府應該思考如何推動公共托育制度、職場友善制度,而不是發錢。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提醒,行政院國發會已經預測台灣勞動力會嚴重衰退,2020年勞動力佔總人口的72%,2060年將下降到50%,其實四分之一勞動力還都是55歲以上。這個高齡化現象,只靠發錢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國發會推動的「地方創生」需要勞動力,才能滿足社會生活的各種需求。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監事陳亮吟則批評,幼兒托育的超收、虐童問題不斷發生,家長想要公共托育,又只能碰運氣、靠抽籤。民進黨全面執政,如果還是只會撒錢,那真的看不出執政者對托育政策問題有付出什麼心力。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指出,台灣的人口結構和勞保破產危機,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提高勞動參與率,把原本屬於家庭主婦等非勞動力人口,盡量吸引出來成為勞動力。勞動參與率提高,人人有工作、有繳稅,才能稍微減緩各種社福支出崩盤的危機。但是育兒津貼加碼到五千,導致女性辭職、女性勞參率一直維持在低水準,那生育率、勞參率都不會提高,發了錢等於是適得其反。蔡總統雖然在選舉時提出加碼政見,但還是希望總統懸崖勒馬。

[新聞稿] 200715 五千元育兒津貼,摧毀0-2歲公共托育 斷送政府因應低生育率的有效政策作為


五千元育兒津貼,摧毀0-2歲公共托育

     斷送政府因應低生育率的有效政策作為 

20207月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政策建言




台灣低生育率已經延續將近二十年,至今持續往下滑,今年上半年新生兒數僅有79,760人,全年新生兒總數恐跌破16萬,有可能打破2010年(出生嬰兒166,886人)的最低紀錄。兩黨總統早已輪流公開承認低生育率是我國國家安全問題,但至今遲遲找不到解方。所幸,今年上半年台灣成功解除另一個國家安全危機——新冠病毒——的經驗,為我們提示解除低生育率難題的訣竅:精準的判讀+嚴密的邏輯+切實的執行。
新冠病毒詭譎的程度(有太多面向科學家至今無法釐清),以及它對國家資源的挑戰,不下於低生育率。幾個月前,當我們研判新冠病毒很容易耗盡醫療資源時,我們立刻以戴口罩、勤洗手等策略包抄應敵。同理,低生育率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這不意味我們不能靠著嚴密的邏輯包抄這個詭譎的敵人。台灣政府和人民能夠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此時,更應該拿出同樣的態度、手法和信心,共同面對低生育率。
但是,蔡英文總統0-6歲育兒政策主軸之一的育兒津貼(每月五千元,第二胎六千元,第三胎七千元),是一個經不起檢驗的錯誤規劃,將消耗最關鍵的資源,即家庭的育兒量能,以及國家的有效政策作為。﷽﷽﷽﷽﷽﷽﷽﷽﷽家庭的育兒量能,以及國家的有效政策作為。以致我國的低生育率就像一個人得了癌症,眼看著從第一期跨過第二期,往第三期、第四期邁進,卻無奈持續拿錯藥方。
因此,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挺身指出盲點,呼籲政府停止加碼育兒津貼,應將預算投注於全面建置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讓爸爸、媽媽、阿嬤、托育人員充分就業,用公共托育服務支持父母工作,藉著雙薪提升家庭收入,並促進經濟繁榮,擴增稅收,用以持續擴建公共托育——這種財源自足、積極性、生產性的福利政策模式,才是解決少子女化的唯一解方!

育兒津貼,推女人回家自己養!
將消耗家庭育兒量能及國家勞動力


固著於刻板性別角色的亞洲儒家文化國家,例如台灣和日本,低生育率的密碼到底藏在哪裡?將台灣、日本的生育率與女性職涯曲線,拿來跟性別平等的典範瑞典加以比較(見底下圖表), 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


瑞典歷來女性職涯曲線呈現「ㄇ字型」平穩的高原結構,生育率則長年居於1.7-2.0高點,這是「生育率與女性就業率雙高」的典型代表。日本女性職涯以往是「M字型」(生育期下降,其後回升)的典型代表,但2019年的圖形,顯示日本走出了「婚育年齡層離職」的泥淖,而值得注意的是,生育率隨之滑落,前幾年好不容易爬到1.46,現在卻掉回1.36的低點。日本最近的發展,顯示「女性就業攀升+生育率滑落」,難以兩全。兩國的前述差異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回頭看看自己。台灣女性在25-29到達就業高峰,高過瑞典10%之多!但其後隨即於30-34歲生育年齡層發生「死亡交叉」,其後分別朝向「瑞典女性生育、就業雙贏」與「台灣女性生育、就業雙輸」的兩極發展。在台灣,育兒及其連帶的刻板性別角色觀念,更牽拖上一代(阿嬤)為了顧孫而於50歲以後早退。影響所及,留在職場的資深、成熟女性勞動力比例遠遠低於瑞典(50-54歲比瑞典低30%55-59歲低44.5%60-64歲低46.2%!),不僅損及女性的老年經濟安全,也大大減損女性整體對於社會的影響力。近日婦女團體批評內閣女性比例過低——如果六十歲女性只剩24.4%(瑞典為70.4%)還留在職場,也就難怪找不到女性擔任閣員!衡平國家領導階層的性別比例,要從消除刻板性別角色去找解方。
台灣獨樹一幟的「倒V字型」女性職涯曲線形成因素,不外乎台灣女性薪資低,及職場上充斥對育兒的不友善。在這種狀況下,增加育兒津貼只會把更多女性推回家裡。媽媽回家照顧,意味著爸爸的一份薪水要養三、四張口!男人被龐大的經濟重擔及長工時壓得喘不過氣,女人在家育兒的苦悶更難期待男人分擔(北歐的研究則顯示,友善的普及公共托育,讓男人普遍願意分擔育兒勞務)。而若媽媽選擇待在職場,嚴重「缺貨」的友善公共托育,又讓她陷於蠟燭兩頭燒。如此,必然造成整體男性和女性都恐懼婚育,這可能可以解釋何以台灣人越來越晚婚或不婚,以及何以小孩越來越少。——這就是我國生育政策必須正視的「疫情」癥結!而這種性別角色差距,可能也是造成台灣男女平均壽命超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扛著家庭經濟和工作壓力的男性,平均壽命比女性少了6.5歲之多(有可能是世界之冠)!相較之下,肯認每位公民皆為「工作者+育兒者」的北歐各國,男性只比女性少活34歲(見附件一)。
發津貼推女人回家育兒的錯誤政策,只會惡化前述惡夢,讓女人、男人皆受害,浪費國家勞動力,消耗家庭育兒量能,台灣生育率持續惡化,只是剛好而已。

育兒津貼竟跑到業者口袋!
家長經濟負擔反攀升,而且斷送有效的政策作為


育兒津貼不僅發給育兒的媽媽、阿嬤;孩子送托不受政府價格管制的私托和保母,同樣也可以領「育兒津貼」!(如此濫用語言,正中了愛默生的名言:「語言的腐化,反映了文化與社會的腐化」!)依照過去經驗,把補助投入自由市場,必將引發「補多少、漲多少」效應,將人民的納稅錢,送進業者口袋。如此,政府口口聲聲說要藉此減輕家長負擔,但實際上恐會造成反作用。
0-2歲托育的部分,目前有相當高比例私利托嬰中心和保母接受政府管制托育費用與服務品質(稱為「準公共化」托育服務),政府此舉無非是要確保托育服務兼具平價與優質,讓家長安心送托、放心就業。一旦育兒津貼翻倍加碼至5000元,就會大幅縮減家長送托自由市場與受管制(regulated)服務的補助差異。服務提供者端,也就是受管制的保母與私托,將會紛紛脫離政府管理、抬高收費,反正家長不會反對,反正他們可以改領加碼的育兒津貼。如此,當托育服務大量往自由市場挪移,最終只會讓家長的托育費用負擔不減反增、托育人員的勞動條件下降,以至於服務品質更加參差不齊。加碼育兒津貼,恐使政府逐步實施管制的托育服務,退回自由市場,此後政府的管制再也沒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對家長、托育人員、孩子都造成莫大的、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政府做公共托育、公民兼顧工作與育兒,共同對抗低生育


綜合上述所言,五千元育兒津貼,百害無一利,不但誤導兩代女性辭職,綁住母親的一生、阿嬤的後半生,也使男人壓力倍增。更誘導保母和私托脫離管制,使托育費用繼續上漲、服務品質持續堪憂,雙雙使台灣陷入惡性循環,讓少子女化、高齡化、勞動力缺乏持續惡化。托盟一再提醒,對於促進女性就業,以及提振生育,0-2歲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是「頭過身就過」的關鍵政策,不該再放任個別家庭,牙一咬、忍一下就過,因為一咬牙,就是犧牲兩代女性的職涯,忍一下,顯然也縮短了男性的壽命。
五千元育兒津貼背後的「六歲國家養」概念,因而可知是莫大的迷思。國家怎麼有可能替父母養小孩?育兒津貼政策疏漏、欠缺完善架構的設計,恰足以誤導小孩誕生在單薪家庭,而在就業、婚姻不穩定的今天,生在單薪家庭,距離「脆弱家庭」、「高風險家庭」,真的是很近!我們必須認清,國家只有可能,而且只應該,拿出有效的政策作為,幫助父母公民養育小孩。
台灣抗新冠疫情,贏就贏在啟動了台灣人深層的「驚死」神經。同理,低生育率已經到了足以亡國滅種的程度,「愛錢擱驚死」台灣人也應再次發揮「知死」精神,像抗新冠疫情一樣,拿出判斷精準、邏輯嚴密的本事,識破五千元育兒津貼的真面目,千萬不要為了假的小利,而斷送個人、家庭、國家的生路。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解決困境的有效「正」策的第一步,有賴政府廣為提供0-2歲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讓爸爸、媽媽、阿嬤都工作,同時創造大量合宜勞動條件的公共托育工作機會,讓每位公民充分就業,並兼顧育兒。如此一來,父母雙薪,共同工作,增加家庭經濟能力,也共同分擔育兒勞務,增加家庭生養二孩的能力。
政府做公共托育,公民兼顧工作和育兒——這便是抗低生育率疫情的口罩、洗手策略!而發五千元育兒津貼,將摧毀公共托育,讓公民無法兼顧工作和育兒,正是等同於不戴口罩、不洗手的行為!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政府和社會一起正視這個道理,群策群力,切實去做,才能有望再次成功抗疫,解除糾纏我國長達二十年的大患。


附件一

上圖深底部分為固著於刻板性別角色的儒家文化國家或地區,除新加坡之外,男女平均壽命相差高達6歲左右。白底為性別平等的北歐國家,男女平均壽命相差34歲(按:芬蘭政府誘導女性選擇請領育兒津貼,導致女性就業率和生育率雙雙降低[2019年生育率為1.4],可能也因此拉大男女平均壽命差距[5.7歲],使芬蘭逐漸脫離北歐模式)。台灣男女壽命相差6.5歲,有可能為世界之冠。

2020年5月10日

[會後新聞稿] 200510 母親需要工作,請給我們更多好保母!-- 520總統就職托育政策建言記者會

520總統就職托育政策建言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母親需要工作,請給我們更多好保母!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0年母親節



適逢母親節,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開520總統就職托育政策建言記者會,與年輕一代保母共同喊出:「母親要工作,也要好保母」。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批評,蔡英文總統2020年選前的托育政策是天大的笑話,第一項不及格是,四年內預計增加準公共保母收托嬰兒數不到兩千人,等於停滯居家保母的服務!劉毓秀認為,未來四年將有近5000名中高齡保母要退休,所以未來四年至少增加新保母10000人,淨增加5000人,才能滿足母親的需要。第二項不及格為,不能只有育兒津貼從每月2500提高到5000元,托育補助必須同步從6000元加碼至8500元。才能維持保母加入準公共化的意願,維持收費有定價、服務有管理,讓家長有平價優質的托育服務。



新一代年輕保母SUNNY老師-施惠文分享,她擔任居家保母已經四年多,共收托四個孩子。居家保母在家工作、環境清潔又安全,家長很放心送托,不受疫情影響。而且工作自主性高,可依孩子年齡規劃彈性的作息,可衡量自我能力調整收托人數,重點是薪資有政府保障,每區照公定價格收費。以台北市為例,收托兩位孩子(每名每月17000-18000元),薪資就不比外面差。重點是有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訪視輔導員的陪伴,讓她知道不是一個人面對工作。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表示,政府的育兒津貼想把女性塞回家裡照顧,但便宜行事、發錢了事,未建立友善育兒的環境、未積極強調父親角色。托育服務才是真正讓母親有選擇的政策,但是當媽媽們開始找公共托育服務時,會驚覺台灣沒有少子女化問題,因為保母超難搶,可見托育需求一直都在。她提醒,年金改革後長輩必須繼續工作、延後退休,家庭後援會消失,增加公共托育服務要趁現在,否則只會增加民怨。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分享,現代女性具備領導與專業能力,自身遇過的台北市學校家長會會長,超過一半是女性,不乏有因為育兒而離開職場的經驗,照顧孩子卻失去經濟自主能力,成為伸手要飯的角色。他呼籲蔡英文總統建置完善的公共托育服務,不要讓女性犧牲專業與過去職場的努力,也不要讓社會繼續流失這群優質的女性勞動力。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監事陳亮吟表示,政府要擴大公共托育服務,應該用實質服務,私立托嬰中心低薪、高工時、高壓力,無法吸引優秀教保人員投入,現場沒有好人力,不乏有虐嬰事件。居家保母自主性比機構高,師生比更低也讓孩子有適切照顧。她呼籲政府大力招募保母,並宣導找保母,就找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分析,過去蔡英文總統執政,托育服務面臨保母高齡化與托嬰中心大型化兩大危機。保母高齡不解決,只會流失更多照顧人力,助長托嬰機構增生。疫情過後,家長勢必更擔憂送托大型機構,所以家庭式、社區就近的保母服務應該要催生。保母生友會一級開設,意味著從招募、培訓、考證照需要涉及不同部會的協調,尤其培訓由社政主責、考照則是勞動部,如何銜接讓專業人力盡快上路,有賴政府橫向縱向合作,才能催生淨增加5000名保母!



[新聞稿] 200510 520總統就職托育政策建言 -- 母親需要工作,請給我們更多好保母!

520總統就職托育政策建言
母親需要工作,請給我們更多好保母!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0年母親節




低薪時代,唯有雙薪家庭才有能力生養第二胎;疫情期間,雙薪家庭更有能力對抗風險。女人要工作,孩子就需要好的托育。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在母親節向520即將就職的蔡英文總統疾呼:「母親需要工作,請給我們更多好保母!」老一代的保母即將退休,請中央與地方政府跨部門合作,共同催生「第二代」保母人力;也向社會號召,保母是穩定的宅經濟,愛孩子的你來當保母吧!

居家保母嚴重老化、托嬰中心大型化
家長需要良善托育,你卻撒錢發育兒津貼


台灣0-2歲托育服務,面臨居家保母嚴重老化、托嬰中心大型集體化兩大困境。目前全台共計兩萬六千名居家保母,50歲以上人數近六成、60歲以上近兩成(見下表一),中高齡保母屆臨退休,年輕保母相對稀少,保母人力不但老化,更面臨短缺。全台托嬰中心愈來愈多核定收托90人以上的機構,同一處所容納近百位嬰兒,法規也未規範各班級人數上限,無法得知一間教室究竟容納多少位幼兒,托育人員的照顧負荷與幼兒接受的照顧品質都難以確保,家長又如何能夠安心送托?

表一、保母年齡分布統計


蔡英文總統競選時的育兒政見(見下圖一),不但忽視上述兩項托育服務困境,還反其道而行,撒大錢發育兒津貼,一舉將在家自行照顧的育兒津貼由2,500元加碼翻倍至5,000元。如此一來,容易誘使女性放棄工作在家育兒,不但加重男性經濟負擔,也不利女性職涯發展,更讓幼兒經濟安全堪虞。再者,蔡總統預計四年任內,(準)公共保母收托嬰兒數僅增加4%(不到兩千人,平均每年區區466人!),相比於準公共托嬰中心預計收托嬰兒數增加74%(將近兩萬人),實在少的可憐!疫情期間,原本青睞托嬰中心的家長,轉變為偏好居家保母,蔡總統前述托育政策必然無法滿足新的托育偏好,以致一方面迫使想當保母的女人繼續無門可入,另一方面想就業的家長苦於保母荒。女人無法工作,也讓社會流失大量優秀女性勞動力。


圖一、蔡英文總統0-6歲育兒政策

母親要工作,更需要公共托育服務支持


台灣育兒女性勞動參與率逐年攀升(見下圖二),2000年有未滿3歲子女的女性勞參率僅48.73%,2019年已大幅增加至73.41%,未來勢必持續上升,意味著女人要工作、雙薪家庭為主流已是不爭的事實與趨勢。政府要給充足的托育,才能期待青年女性生育。現在還有部分家庭仰賴爺奶的照顧人手,但未來隨著軍、公、教、勞的年金縮水,長輩為了老年經濟安全也必須延後退休繼續工作,長輩成為後援的紅利只會越來越小,凸顯擴充公共托育服務勢在必行。
圖二、有未滿3歲子女婦女勞參率歷年趨勢

「集合啦!保母生友會」
紓困不靠錢,居家保母宅經濟,以就業創造就業


當前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肆虐,各行業關門歇業、勞工減薪、放無薪假、失業等情況層出不窮,政府陸續祭出紓困方案,減稅、給補貼,救產業也要救勞工。

但是托盟調查七處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發現疫情對托育工作的影響甚小(見下表二),比較去年與今年第一季保母新增的收托兒童數,多數中心今年竟然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以士林居托中心為例,去年第一季新收托60位幼兒,今年則增加至104位,成長率高達73.3%,唯有兩處中心的收托數微幅下降。關鍵是,居家托育工作具有「宅經濟」特性,類家庭工作場域、接觸對象少且固定(保母最多收托兩歲以下幼兒兩位,總收托至多四位兒童)、群聚感染風險低,家長因而傾向找保母。再加上,嬰幼兒照顧是基本需求,不會因為疫情而停止,家長的工作要延續,更有賴托育支持。等疫情退燒,政府振興方案擴大內需市場,帶動各層經濟活動時,外出就業、需要托育服務的家長會更多!千萬不能錯過這個絕佳的就業時機。托盟請政府向社會號召:「愛孩子的你來吧,快到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登記當保母!」

表二、2019-2020年第一季 保母新增收托兒童數

保母好工作,兼具自主與公共性


托盟調查七處居托中心,在職保母平均收托平均數在1.95-2.3人之間。換算成實際薪資,皆可達三萬以上,大台北及新北都會區保母平均薪資為三萬五到三萬六、桃園三萬三、台中三萬二、台南也有三萬初的月收入。保母不但是疫情之下的好工作,更兼具自主性與公共性,居家保母握有工作自主權,得衡量自身能力與收托幼兒數。薪資部分,托育費用照縣市定價,月薪為托育費用乘以收托人數,沒人從中賺一手。保母與居托中心密切合作,得到更多媒合機會,也可減少收托空窗。再者,為提升居托中心輔導支持功能,加強社會大眾對保母托育的信任,衛福部社家署於今年初發布「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執行業務處理原則」,確立政府、居托中心、保母與家長四方的權利與義務。家長與(準)公共保母合作,托育服務有管理,配搭每月六千元補助,不但安心、放心,更是平價可負擔。

若你有學齡前幼兒,苦於尋找兼顧育兒與工作的方法,居家保母會是你的好選擇。居家保母法令已修訂,讓孩子已經上幼兒園的保母合理兼顧照顧與工作,也讓自己成為家長的育兒好夥伴。托盟盤點六都(扣除台北、新北未公告109年度下半年開課資訊)在母親節記者會後,至少有兩千多位可於今年完成「培訓+考照」的機會。現代母親需要工作,更需要好保母!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正等著有志擔任保母的優秀新生代,相關就業資訊皆可致電社會局處或各地居家托育服務中心。

保母生友會,一級開設!
中央與地方跨部門合作,四年增加5000位「二代保母」!


家長需要托育,不只是現在,政府更需超前部署,將未來的供給量備妥。托盟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跨部門合作,從招募保母人力開始,招募、培訓、考照三步驟無縫接軌,以利催生第二代保母。首先,「招募」必須結合社政、民政、衛政、交通、教育等單位,從鄰里辦公室、福利服務中心、婦產科到大眾運輸廣告等多元管道發布招募訊息,並辦理說明會。「培訓」有賴社政單位廣開保母專業訓練課程,讓有興趣投入保母行列者習得專業技能。社政也需與負責「考照」的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密切合作,嫁接「培訓」與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考照」兩項步驟的時間,以利求職者受訓完盡快銜接考照,並在取得登記證書後立即上工。除了做足保母人力養成與培育外,政府各單位也必須橫向合作,共同提升居家托育服務的能見度,如在家長請領勞保等生育給付時,同步提供托育服務及補助資訊,讓居家托育服務看的到、也用的到。

但最近一年調查顯示,2018至2019保母僅增加592人,保母人力增加的速度恐怕遠遠不及消失的速度!托盟要求蔡政府增加10000位新保母,扣除年䶖過高、保守估計將陸續退休的保母(目前60歲左右及以上的保母)約5000位,四年內可淨增5000位保母,使總數達到31000位,這樣才能滿足需求,替人力缺口止血、補血!

籲請行政院維持托育補助與育兒津貼差距
鼓勵雙薪,為幼兒創造友善成長環境


我們要請政府認清:公共托育服務不只是社會福利,更是「生產性福利」,是前瞻的勞動與經濟政策,用公共托育服務支持女性(保母與媽媽)就業,健全兒童照顧,即使在防疫期間也能促進就業,並能為後疫情時期蓄積就業能量,長遠來看才能翻轉台灣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危機。

我們也要向女性呼籲:公共托育才是對女性(無論保母或母親)最有利的政策!對保母來說,「賺卡加,不如賺均勻」(台語);單價高,不如保親關係和諧,收托兒源源不絕;尤其是,單打獨鬥,不如集合起來跟政府形成夥伴關係。這樣才能提升保母地位,也能穩定收入,做得長久。

綜上分析,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於總統新任期展開、內閣重新啟動之際,呼籲行政院採取下列兩項必要措施:
一、 因應疫情及後疫情時期就業家長偏好居家保母之趨勢,籲請行政院啟動中央與地方相關部門橫向、縱向合作,於全國各地廣為招募保母人才,訓、考無縫接軌,未來四年增加新保母至少5000人!並大力宣傳保母托育服務,提升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能見度,藉著創造保母就業而促進家長就業。
二、 籲請行政院配合育兒津貼調高為每月5000元,而同步將0-2歲托育補助從每月6000元調整為8500元,維持現行育兒津貼與準公共托育補助的差距,避免逆向誘導保母終止準公共契約,才能讓平價優質托育看得到、吃得到,引導青年家庭兼顧育兒與就業,以「雙薪+優質托育」保障幼兒經濟安全及友善成長環境,並讓家庭有能力生養二孩,提振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