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0年8月4日

[新聞稿] 200804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照顧責任不應分性別——
產後第一個月「產假+配偶九成薪育嬰假」
雙親共同育兒,一個家兩份薪水
讓台灣女人願意生育!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0年父親節政策建言




台灣今年預估新生兒數恐將跌破16萬,成為生育率最低的一年。面對嚴峻的少子女化情勢,社會各界莫衷一是,總是雙手一攤,擺出投降的姿勢。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有效的解方,端賴正確、精準的解析:台灣家庭及職場,至今仍秉持刻板性別角色,把男性變成「育兒豬隊友」,讓女性視生育為畏途,此外,女性育兒與工作蠟燭兩頭燒,往往因此被迫退出職場,單薪使家庭經濟惡化,更加沒有能力生養。——這才是精確的解釋,能夠幫助我們循線找到有效的政策作為,以及藥到病除的解方。

依據前述解析,托盟在父親節前夕,提出一項經過精準估計的有效政策:應透過政策支持父親(同性配偶亦適用),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個月就身體力行投入育兒行列。政府應修正育嬰假相關法規,鼓勵父親在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請領育嬰假,該月給予九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媽媽請產假,另一半同時請育嬰假幫老婆坐月子,兩人同心協力面對育兒第一步,從孩子誕生的第一個月起,就養成共同育兒、共擔經濟責任的性別平等模式,加上十餘年來托盟與社會各界催生的平價、優質、普及公共托育支持雙薪家庭,形成 「雙親育兒→雙薪→養2孩」的正向循環,才能有效支持家庭和親情,並解除低生育率危機。

工作和養小孩,必須「可相容」,才能婚育


 行政院主計總處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顯示,台灣15-49歲的女性要提升婚育意願,首要因素是「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其次「配偶是否願意分擔家務」,第三個因素則是「工作要能兼顧家庭」。這顯示,除非家庭內、外的性別平等程度提高,女性婚育後能繼續工作,否則生育率難以回升。

進一步的針對30-34歲青年女性生育率與勞參率進行跨國比較,則印證了上述調查結果。下圖顯示,臺灣的青年女性勞動參與率不斷攀升,已來到85%的極高值,超越法國、進逼瑞典!然而,總生育率卻是跌跌不休,呈現明顯的「死亡交叉」。足見臺灣社會工作、育兒「不能相容」的現實下,臺灣女性必須二選一的格局,有多麼強烈。

反觀法國、瑞典和冰島的30-34歲青年女性,近二十年來勞參率皆高達80-90%,生育率也在1.8-2.0。他們可謂女性就業、育兒雙高的「可相容性」代表,國家既可受惠於女性才能,又能維持穩定的人口結構,成為永續社會的典範。


北歐:支持男性育兒,女性才能夠就業、生育雙贏


2020年婦女節前夕,北歐五國領袖聯名投書強調,性別平等得來不易,將於10年內與年輕世代落實性別平等,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加入。投書寫到促進性平將帶來更強勁的經濟及繁榮的社會,更直指關鍵政策有三:提升薪資平等、男女共享育嬰假,以及普及、平價且質優的托育制度(相關報導:國際婦女節》女權就是人權!北歐4女1男五國總理聯名投書:與年輕世代攜手,落實性別平等)。

以冰島為例,自1980年代即開始男性育嬰假制度,其中父、母各有三個月互不能轉讓的獨立育嬰假,搭配兩人可自由分配的共同育嬰假,期間可領八成的薪資。此制度讓父、母皆真實承擔照顧新生兒的責任,同性婚姻同樣適用,養育小孩因而不只是生母的事,更是雙親共享的親密關係,培養出相較世界各國更強烈的「父職責任」文化。此文化也真實的反映統計數據上,2013年冰島男、女請領育嬰假的比例分別為45.6%與54.5%,為請領育嬰假性別比例最均衡的國家。

丹麥政府提供父母共享的育嬰假將近一年(52週),且父母在育嬰假的期間能領 70% 的薪水,其中企業負擔三成,七成由政府補助。反映這個國家在面對女性勞參率提升的同時,國家制度也相對調整了男性應負擔的育兒責任,讓兩性都享有生育、工作平衡且相容的人生。

瑞典政府則是1995年起即實施「父親月」政策,在16個月的育嬰假中,其中一個月為爸爸專屬配額,不請就沒有,讓父親也有權利可以享受全職育兒的快樂。2002年起延長至兩個月,2016年更一舉將爸爸專屬的帶薪育嬰假延長到三個月成為「父親季」。男性由傳統的就業者角色,增加「賢夫良父」的新角色;女性在育兒角色之外,維持其「就業者角色」。兩性皆獲得較平等的共享照護的權利與責任。2018年瑞典全體女性勞參率高達82.9%,生育率更達到1.8,這項政策的實施至為關鍵。

半強迫的國家規定,代表的是要將全數壓在女性身上的生產和育兒的責任移開!而這必須要靠國家政策,與支持男性育兒的相關配套措施才能做到。這項政策的施行,同時具有家庭意涵,在北歐休育嬰假成為時尚新好男人的成功象徵,男人參與孩子的成長的歷程,擁有共同的經驗,與家庭其他成員一同成長。育兒過程中尿布、奶瓶的嗅覺與觸覺記憶,將一輩子跟著參與育兒的父親,無論婚姻狀況是否穩固,父親永遠都能與孩子維持親密關係,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台灣:男人想成為好爸爸?阻力重重


反觀台灣對生產、育兒家庭的政策效果又是如何呢?

一、「媽媽承擔養育壓力、爸爸承擔養家壓力」的傳統性別分工仍難打破

2002年開始《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勞工可於小孩出生後至三歲前請育嬰假,直至2009年才加入前半年有六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然而,據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發布的《2020年性別圖像》,請領育嬰假件數女性占82%,男性僅為18%。以上數據顯示,台灣社會對於父親參與育兒的政策鬆綁上,慢如牛步。被社會視為主要照顧者的母親,於工作、育兒無法兼顧的情境中苦撐,而多數父親卻在家庭中沉默與缺席。

二、母親承受所有生產養育的重責與非難,同等重要的父親角色養成卻不受重視

而台灣男人若有心想要成為積極參與育兒的好爸爸,並未獲得社會的支持。準爸爸想要陪同太太作產檢,在請假時就會遭遇主管同事的質疑;但在如此不友善的環境下,仍然有突破逆境努力當「好爸爸」的男性。阿澤就是一位積極參與育兒的父親,在孩子出生後第一個月,親自替太太坐月子。他說:「幫太太坐月子一點都不難,因為老公是最了解產婦生活習慣的人。」難的是一份「義無反顧請假的決心」。

而讓他義無反顧地下決定的原因之一,也包括月子中心太昂貴。若從經濟面估算,爸爸DIY坐月子一個月下來,以食材費一天約3-400元來計算,一個月約一萬,若加訂外送月子膳約16800元,加上開伙的電費,總花費大約3萬元,相較之下是十分划算的選擇。

像阿澤這樣,在眾人的質疑中自己DIY幫太太坐月子的男性,並非個案,意外的是,幫太太坐月子卻成為讓他們身心轉變成一名父親的機會,面對即將有巨大改變的新家庭生活,這一個月的時間幫助他們調整心情與生活步調,是人生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歷程。

月子中心動輒十幾萬,生育經濟負擔沉重


新手爸爸若能DIY坐月子,不僅養成「賢父良夫」,也免除了月子中心高額的經濟負擔。

根據統計,民國100年至107年,產後護理之家由117家增加到267家,七年之內翻倍。高價月子中心所標榜的宣傳——「24小時照顧、專任護理師、嬰兒按摩、產後瑜珈,讓坐月子像度假一樣」,已成為現今新手父母做月子的主流。然而,期間所需付出的費用也相當驚人。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的清查結果顯示,台灣的坐月子費用上限以雙北、台南最高,價格落在1日11,000元,而一般坊間平均價格約4000-6000元之間。30天的月子坐下來,動輒十幾萬起跳的月子費用,生孩子後續的經濟負擔,的確讓人望而卻步,成為生育的一大障礙。


媽媽產假+爸爸九成薪育嬰假,共同育兒,讓台灣女人安心生育


兼顧「工作者」與「照顧者」雙重角色,是現代社會性別角色必要的轉變。如今女性不但育兒、也外出工作,而男性卻還停留在只有工作角色,忽略育兒照顧的責任。直直落的生育率,就是女性集體無聲的抗議。

為了促進性別平等與親子和樂,也為了救生育率,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行政院儘速實施「媽媽產假+配偶育嬰假」,鼓勵配偶於孩子出生後最慌亂的第一個月請育嬰假,照顧新生兒,也為太太坐月子,並給予九成薪的留職停薪津貼。

前述政策財源,預估初期約一年十億元,建議以就業保險負擔(按:目前父親育嬰假請領15,308件/年,粗估新政策將催生一年3萬件一個月九成薪育嬰假,則新增支出總共約一年十億元。這是具有強大提振就業及生產未來勞動力功效之政策作為,如果實施後催生較多使用量,意味將對短、長程勞動參與產生加倍效益,因此政府應隨之挹注就保基金)。產後第一個月父母雙方共同育兒,將有效促使父親往後更積極參與育兒,女性因工作、育兒失衡而退出勞動市場的情況獲得緩解,此外,也為勞工解除高額的坐月子費用。

本聯盟所呼籲的前述政策,藉著「雙親育兒」促進「雙薪」,加上十餘年來托盟與社會各界共同催生之平價、優質、普及公共托育,而讓育兒家庭更具生養第二胎的條件,因此同時具有留住女性勞動力、促進性別平等,減緩少子女化,催生未來繼起之勞動力(以免勞動力眼看著將逐漸斷炊)等效果。「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月父親九成薪育嬰假」能夠產生前述多重正面效應,符合於就業保險法之「促進就業」之宗旨(見就保法第一條)。因此,應儘速修正就保法為前述政策籌措財源,而且,修法之前亦應以其他財源進行試辦,以解除台灣社會、家庭、勞動力之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