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保母 (42) 幼兒園 (63) 托嬰中心 (17) 新聞.評論 (112) 聯盟活動 (80)
顯示具有 幼兒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幼兒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9月15日

【會後新聞稿】220915 給我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 托盟2022年縣市首長選舉托育政策建言

給我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2年縣市首長選舉托育政策建言



年底選舉進入倒數階段,托盟今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縣市候選人實踐「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應以德國為師,致力擴增公共托育服務,勿重蹈韓國依賴私托私幼的失敗經驗。托盟提出具體五大訴求:「0-2歲幼兒家外送托率應達37%」、「以保母、公共化(公立+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力,擴充2-3歲托育服務量」、「翻轉幼兒園公(公立+非營利)私(準公共+私立)比至7:3」、「改革公立幼兒園,開辦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課後留園服務達100%」、「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應達30%」。



「台灣低生育率,孩子越生越少,為什麼還要擴充公共托育服務?」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黃喬鈴首先說明,當前出生人數越來越少,但台灣幼兒家外送托率年齡越小、比率越低,現代社會女性要就業、家庭要雙薪,家長往往面臨保母找不到、公托抽不到,托育需求缺口意味著政府還有努力擴充的空間。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強調,2019年聯合國人口基金研究報告明確指出,唯一確認能夠有效提振生育率的方法是——「政府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且確保收托時間符合家長合理工作時間,並涵蓋所有年齡層兒童」瑞典為典範國家,德國效仿瑞典,是使生育率逆轉的成功經驗。慘痛的負面例子為韓國,韓國號稱「私立托育免費政策」,但免費根本是假的!托育由營利業者主導,負面效果包括:教保人員勞動條件差,托育品質和兒童安全備受質疑,家長滿意度低且須花錢補習,助長「教育熱」,育兒痛苦指數不降反升,以至於生育率連年全球倒數第一。劉毓秀嚴正提醒,台灣近年的「準公共」政策正是韓國私托、私幼免費政策的翻版,好在有韓國作墊底,候選人切勿再度掉入陷阱。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呼籲,縣市首長必須翻轉思維,年輕人不笨,不是拿了錢就會生小孩,應效仿日本流山市,以支持雙薪家庭為主軸,提供托育支持、照顧假、交通接送資源等,完整支持年輕人育兒,進而在地深根,這些是發錢做不到的事。覃玉蓉以自身經驗分享,保母收托時間彈性才是真後援,地方政府應強化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招募培訓更多保母人力,呼籲「0-2歲幼兒家外送托率應達37%」。而2-3歲托育需求量更大,自己當初抽公共化幼兒園備取到72位根本沒希望,呼籲應「以保母、公共化(公立+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力,擴充2-3歲托育服務量」。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指出,中央政府大力擴增公共化幼兒園,但十年來公私比消長沒有太大變動,至今是3比7,六都裡只有台北市公共比例超過4成,台南市最低只有23%。準公共化政策推動不到四年,超收學費、虐童、任用不具資格教保人員,違規已是常態。他提醒,縣市首長能不能抵抗私立業者壓力,與人民站在一起是關鍵,千萬不要把幼托政策當作政策手段,呼籲「翻轉幼兒園公(公立+非營利)私(準公共+私立)比至7:3」。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點出,部分公立幼兒園四點放學、又放寒暑假,不符合現代雙薪家長需求。全台公立幼兒園課後留園服務涵蓋率只有72.6%,基隆市是唯一做到百分百的縣市、桃園市涵蓋率也近九成。他提醒,公幼是地方首長權限,不是做不到,而是有沒有看到問題、有沒有決心改革,他呼籲縣市候選人「改革公立幼兒園,開辦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課後留園服務達100%」。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說,0-12歲最後要打通任督二脈的是小學,他推測有一群家長正因為找不到公共課後照顧服務,安親班費用高、也不夠放心,只好繼續在家接應孩子放學後的照顧。109年度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涵蓋率僅16%,六都中只有台北市超過20%。他說明擴充公立國小課後照顧服務,支持女性盡快回職場,校園安全、有充足空間,不以升學為導向,也才對孩子好,呼籲「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應達30%」。

【新聞稿】220915 給我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 托盟2022年縣市首長選舉托育政策建言

 給我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2年縣市首長選舉托育政策建言



生育率低落,家庭和勞動力市場卻需要女性就業的年代,特別需要普及公共托育服務,這有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雙重努力。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在四年前(2018年)縣市首長選舉前夕,首度呼籲「給我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並決定往後每隔兩年於選前檢視供需,針對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分別提出籲求。今年,家長對公共托育服務的需求依舊迫切。3歲以下幼兒家外送托率尤其偏低,0-2歲僅17%、2-未滿3歲36%,仍有眾多家長苦苦等待公共托育名額。正是因爲生育率低、新生兒太少,政府更應負起責任擴張公共托育。對縣市首長來說,完善托育政策將吸引青年家庭落地生根,支持雙薪養育,公共托育服務也將創造更多在地、勞動條件好的托育工作機會,照顧年輕人、也支持青年家庭養育下一代。

再者,聯合國人口基金2019年研究報告盤點各個先進國家應對低生育率的政策成效,唯一確認最具提振生育率的方法即是──政府提供平價、優質、普及的公共托育服務,且托育服務不是有就好,更要確保收托時間符合家長合理工作時間,並且涵蓋所有年齡層(0-12歲)兒童。德國素以母職津貼等政策鞏固「男主外、女主內」傳統性別角色,卻導致生育率節節降落,自2007年起改為師法瑞典性別平等制度,大力擴充公共托育服務,支持女性就業,而能成功拉抬生育率;韓國執意發錢補助私托私幼,以至於生育率連年全球倒數第一。選舉在即,各縣市候選人的托育政見要向誰看齊?

托盟參採國際經驗,盤點全台22縣市公共托育服務現況,提出5大政策建言:「0-2歲幼兒家外送托率應達37%」、「以保母、公共化(公立+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力,擴充2-3歲托育服務量」、「翻轉幼兒園公(公立+非營利)私(準公共+私立)比至7:3」、「改革公立幼兒園,開辦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課後留園服務達100%」、「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應達30%」。呼籲縣市候選人正視托育議題,列入關鍵政見,照顧人民從擴建托育服務開始,發展地方從投資托育服務起步。

台灣公共托育服務的量與能都待升級

台灣0-12歲的公共托育服務包含:0-2歲的居家保母、2-6歲的非營利幼兒園、公立幼兒園、6-12歲的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這些服務都還存有「找不到」、「抽不到」、「抽到了卻又不好用」的情況。根據青平台「國人婚育意願大調查」,有高達92.7%的受訪者認為「提供品質可安心、免抽籤有保障名額、費用又可負擔得起,普及的托育服務」有助於催生。其次為「對有工作的家長,提供符合育兒需求的彈性工作時間和地點」(92.4%)。再來為「增進足夠人力及資源配套,讓公立幼兒托育收托時間延長至晚間6點後,並提供寒、暑假托育服務」(91.5%)。顯見,人民要的是政府提供具體可見,且兼顧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的保母、幼兒園、國小課後照顧服務,而不是每到選舉就加碼發現金、給補貼的略施小惠。


擴充托育服務的兩條路:

「政府擴建公共服務」 V.S. 「現金補助私立服務」,效果天差地遠


擴充托育服務量可區分為,「建置公共服務」與「發錢補助私立業者」,前者由公部門提供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的托育服務,後者則為仰賴既有的私立托育市場,透過現金補助引導民眾購買。這兩種政策工具,形塑的效果天差地遠。

綜覽國際,北歐國家擴展公共托育服務,提供高品質、所有人皆可使用的服務。以瑞典為例,國家保障1歲以上幼兒的托育權利,孩子要送托,不需抽籤。公共托育服務創造就業機會,支持育兒女性就業不中斷,雙雙增加稅收,開啟國家發展的正向循環,穩坐高生育率(1.67)與高女性勞動參與率(70.9%)的典範國家。

德國過去的政策強調支持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型態,托育服務量低、收托時間短且不符合雙薪家庭所需,難以支持女性參與勞動市場,德國生育率逐年下降,1994年達最低點1.24。為拉抬生育率,且回應當代社會性別角色的轉變,德國參照瑞典經驗,從2007年實施一系列促進育兒家長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政策,在托育政策部分,2013年立法保障1歲以上幼兒的送托權利,就此大力擴大3歲以下公共托育服務,且地方政府認知到,居家保母是有效調和、擴張托育的作法,一方面不造成財政過大負擔,一方面不損及兒童發展,造就了2017年0-2歲送托率較2005年翻倍成長至37.2%。至今德國的托育仍是需求大於供給,政府持續推估待擴增名額、精準擴充服務,種種措施讓德國近幾年的生育率維持在1.53-1.57之間。

反觀韓國,從2009年開始補助0-2歲私立托育服務,至2013年,免費托育政策完整涵蓋0-5歲。韓國透過補助私立服務,快速且大幅提升幼兒家外送托率(1歲79.3%,2歲至5歲皆達88%),讓私立服務主導整體托育服務(7成以上幼兒就讀私立園所)。

韓國的私立托育服務有訂定收費上限,業者一方面獲得政府補貼,一方面透過其他課程創造利潤。對家長來說,政策充其量是費用補貼,而非全額免費,反而助長私人補習,包括英文、音樂、繪畫、體育等課程,惡化教育熱(education fever)。更有研究顯示,韓國只有11.8%的家庭沒有兒童托教的支出,顯見政府砸大錢,宣稱免費托育,但事實上家長仍須自己花錢。

除了費用,由私立主導的托育服務還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包括家長滿意度低、教保人員勞動條件低、托育服務安全和兒童權益保障備受質疑。透過私幼擴張服務量的後果為,托育費用負擔仍重、家長仍苦於找不到可信賴的服務而面臨職業生涯中斷,公民團體譴責這些問題為韓國托育政策的慢性病(chronic illness in Korea's child care policy)。學者也大力批評,免費托育政策只是政黨為了獲取選票的政治手段,缺乏長遠眼光,也凸顯中央跟地方政府不負責任的態度,棄守投資公共托育服務,並呼籲韓國必須重新審視政策,將增加公共托育、提供優質服務的議程重新拉回政策桌上討論。

韓國慘痛的前車之鑑再再提醒我們,發現金補助私托私幼,降低家長負擔,聽起來悅耳響亮,但不是有效支持女性就業、保障幼兒權益的政策,只會使育兒家庭的托育負擔益加沈重、惡化整體托育品質,換來連年持續低下的生育率。


以下托盟盤點全台22縣市托育服務量能,並提出關鍵的五大托育政策訴求:


訴求一、0-2歲幼兒家外送托率應達37%

全台0-2歲家外送托率只有17.3%,也就是100位孩子中,只有17位孩子送托家外的托育服務。細看全台22縣市,家外送托率最高的是新竹市28.5%、接續為新北市22.9%、台中市22.3%,倒數第一名的嘉義縣僅有6.7%、其次南投縣7.7%、澎湖縣7.9%。意味著,全台還有一大群家長(尤其是媽媽、阿嬤)被綁在家中無法就業,相應的,也有一大群男性背負著單薪養家的重擔。

而台灣0-2歲的托育服務主力為居家保母,保母的收托規模小,照顧者固定,孩子得以獲得個別化關注,並建立良好依附關係。保母的收托彈性大,家長臨時加班,平日需延托、假日需臨托,皆可溝通協商,成為真後援。

全台各縣市設有71處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負責保母的人力招募、輔導與支持,並提供家長托育媒合、諮詢服務。

托盟參採德國成功拉抬生育率時的家外送托率37%,呼籲各縣市首長候選人,應以0-2歲家外送托率達37%為終極目標,務實、科學的推算該縣市待擴增的托育服務量能,並正視、加強居托中心功能,大力招募保母人力,以示政府支持家庭雙薪就業、支持女性就業不中斷的決心。


訴求二、以保母、公共化(公立+ 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力,擴充2-3歲托育服務量

孩子2歲了,該送托到哪裡?家長往往沒有選擇。台灣2歲家外送托率僅36%,遠低於3-6歲的87.5%,2歲送托需求大,但托育量能極為不足。審計部報告指出,110 學年度,以新北市為例,可供 2 歲幼兒入園的公共化幼兒園共計 93 園,約 8 成園所首次登記人數超過錄取名額,中籤率僅18.14%,供需極度失衡。

且幼兒園2歲專班的幼兒園公私比更傾斜為2比8,只有近2成為公共(公立14.9%、非營利5.8%),近8成為私立(準公共39.4%、私幼39.9%)。

就此,2-3歲托育量能極待擴充,保母、公共化幼兒園缺一不可。保母的收托年齡廣,0-12歲皆可照顧,照顧規模小、收托彈性大。幼兒園部分,兩歲專班設置成本較高(師生比1:8、硬體設備要求較高),擴增非營利幼兒園、公立幼兒園的兩歲專班,地方政府責無旁貸!

托盟呼籲,各縣市候選人應大力擴增保母人力、布建公共化幼兒園2歲專班,補足2-3歲的關鍵拼圖,完整銜接托育服務。


訴求三、翻轉幼兒園公(公立+非營利)私(準公共+私立)比至7:3

托盟強調,公共化幼兒園唯有兩種──「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公共化幼兒園具備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的特性,由政府訂定合理收費,不以營利為目的;訂定教保人員合理薪資,受政府管理,品質有保障;多運用公立校園空間,安全又安心,兼顧照顧幼兒、教保人員、家長三方。這些特性是以利潤為導向的私立園難以做到的。

全台公共化幼兒園(公立+非營利)僅佔32.5%、私立(準公共+私立)佔67.5%,公私比為三比七。22縣市中,公共化表現最好的前三名縣市為,連江縣、金門縣、澎湖縣,連江縣公共化比例百分之百、金門縣86.2%,是唯二達到OECD國家平均公私比七比三的縣市。相對的,私立佔比最高的前五名縣市依序為新竹縣、台南市、新竹市、台中市、桃園市,且多數縣市的私立佔比皆高,公私比相當懸殊。

依「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非營利幼兒園及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作業要點」中央政府視地方財力分級,補助50%-90%開辦非營利幼兒園費用,減輕地方政府財政負擔。托盟呼籲,各縣市候選人應努力擴充公共化幼兒園,以公私比七比三為最終目標,訂定短、中、長程目標,逐步拉抬公共化幼兒園比例。




訴求四、改革公立幼兒園,開辦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課後留園服務達100 %

公共托育服務不是有就好,品質、費用、開放時間更是建構良好托育服務體系的基礎。但現況是,仍有部分的公立幼兒園四點放學,還放寒暑假,收托時間與一般家長的工作時間不相容,難以支持雙薪家庭。

全台22縣市,唯有基隆市公幼百分之百提供平日課後留園服務,其他縣市開辦的比例落差大,以至於家長就算抽中公幼,也不敢期待學校提供課後留園服務,更有家長抽中公幼卻放棄,轉選非營利的情況,「有後援選公幼、沒後援選非營利」逐漸成為家長抽公共化幼兒園的法則。

托育服務若要成為支持女性就業、支持家庭雙薪的重要公共建設,提供完整收托時間理之當然,才能貼近家長需求。

托盟呼籲,由於公立幼兒園屬於地方政府辦理事項,各縣市候選人應目標讓該區公立幼兒園百分百提供課後留園服務,不光是平日,還包括寒暑假,透過增加人力、妥當排班,讓收托時間正常化,成為家長強而有力的後盾,穩住公幼生存,避免被時代淘汰。


資料來源: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109學年度各市縣公共化幼兒園課後留園服務開辦情形表」



訴求五、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應達30%

據107年度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放學後兒童的主要安排為參加課後照顧中心(俗稱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就佔了半數(54.1%),僅有13.2%的兒童參加校內課後照顧服務班。

到109學年度,全台國小學生數117萬3,866人,有19萬929人參與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16.3%,比107年度(13.2%)增加3.2個百分點。全台22縣市,花蓮縣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的涵蓋率為全台之冠,高達52.4%、次之為苗栗縣25.9%、台北市24.1%,其他縣市的涵蓋率皆偏低,更有超過半數縣市的涵蓋率不及15%。

課後照顧服務班不以升學、補習、才藝為導向,就在孩子熟悉的校園內,指導孩子寫完作業後安排多元的活動,在學校寬敞、安全的空間跑跳活動,讓孩子能動能靜、快樂學習成長,也讓家長安心。

托盟呼籲縣市首長候選人,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不能忘記國小課後照顧,地方政府應目標涵蓋率達30%,並持續擴充。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109學年度全國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辦理情形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強調,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支持家長安心就業、讓每一位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正是現代社會年輕人願生能養的關鍵支持,也同步創造大量公共托育工作機會,是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托盟也要特別指出,韓國所謂全面全額補助私托和私幼,雖然大為提高送托率,卻反而導致種種負面效應,包括托育人員待遇差、托育品質堪虞、助長補教、家長負擔不降反升、生育率持續低迷。

呼籲所有的縣市長候選人,在0-12歲托育政策,以德國為師,勿重蹈韓國依賴私托、私幼的失敗經驗,而應致力於擴增公共托育服務,才是有效的政策作為。

有鑑於此,托盟敦促各縣市應逐步將各年齡層公共托育涵蓋率達到下列目標:

一、0-2歲幼兒家外送托率應達37%

二、以保母、公共化(公立+非營利)幼兒園為主力,擴充2-3歲托育服務量

三、翻轉幼兒園公(公立+非營利)私(準公共+私立)比至7:3

四、改革公立幼兒園,開辦符合家長合理工時的課後留園服務達100%

五、公立國小課後照顧班涵蓋率應達30%


托盟呼籲,全台22縣市首長候選人應盤點地方現況、訂定具體目標、提出擴增公共托育的實質政見,讓人民看見候選人的決心,滿懷信心投下支持的選票。


2021年1月13日

[會後新聞稿] 210113學前英語教育政策,不需修法,只需落實 籲請家長不要浪費錢、不要害小孩

學前英語教育政策,不需修法,只需落實 

籲請家長不要浪費錢、不要害小孩


【2021/01/13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會後新聞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日二度召開記者會,反對教育部刪除「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質問教育部,刪除條文前後的效果一樣嗎?過去條文明確放上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的外語教學,教育部不但沒有落實,反而要拿掉,等於讓違法美語教學就地合法。劉毓秀批評,晚近教育部大力推動公共化幼兒園,目的是為了降低家長教育負擔、提振生育率,如今竟要漂白昂貴且有害幼兒的英語教學,是葬送幼兒及社會的愚蠢作為,呼籲教育部三思。




育有兩位孩子的家長王百芳分享,大女兒念私幼,起初以為接觸英文百利而無一害,但他錯了!孩子花大量時間死背英文戲劇台詞、也只能照劇本演出,而崩潰大哭,換來小一英語測驗零程度。他質問政府,家長有沒有不被恐嚇的自由,從她成為媽媽的那一刻起,就不斷被商業廣告洗腦「從小開始學英文,否則輸在起跑點」,但在沒有充足教學正常化園所的選擇下,只會淪為花大錢,卻傷了孩子。 

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陳淑琴(職稱更新),認為學前英語教育政策,教育部只需落實,不需修改,懇請教育部堅持專業良知。首先,幼兒課程必須統整不分科,分科由老師主導,無法鼓勵自主學習。第二、學習的先後順序很重要,實證研究發現,幼小銜接最關鍵的能力是生活自理、常規管理、認知、及人際互動。最後,台灣為多元社會,不只有英語,政府應落實「先母語、再國語、後外語」。並請政府正視語言形成會說英文的孩子有優越感,說台語反而低人一等的階級差異。




幼兒園園長藍玉璘分享園所每天唱的歌曲都有不同語言,介紹餐點水果時,邀請孩子用母語分享,孩子們覺得有趣,因為生活化可應用,才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如果為了學而學,只是壓力。他呼籲國家應照顧與支持家長及孩子,不該把學習壓力放在幼兒階段。他同時觀察,部分家長會將孩子送到補習班補英語數學注音,超前學習的孩子表現慾高,但擔憂往後的學習心態,也恐形成家長間的比較壓力。


   


前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所長王鳳敏(職稱更新)直言,學理與臨床上的共同看法是,不認同幼兒階段進行外語學習,研究早已說明,早學晚學對語言發展沒有顯著差異,且幼兒身心發展有一定順序。國小課綱的英語本來訂在五年級,因為壓力下修至三年級,當時就有非常多爭議。呼籲政府官員,不要怕輸在起跑點,應先專注於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能力。最後,雙語教育不等於英語教育,請政府一定要釐清。



[新聞稿] 210113 學前英語教育政策,不需修法,只需落實  籲請家長不要浪費錢、不要害小孩

學前英語教育政策,不需修法,只需落實

籲請家長不要浪費錢、不要害小孩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針對「雙語國家」政策幼兒園法規鬆綁的二次建言



政策設計是邏輯的問題、數學的問題、民情與事理的問題,要顧國家的荷包、人民的荷包,更要為所有人民與整體社會的福祉而有所堅持。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座右銘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去年12月9日召開記者會,反對教育部刪除「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第7款──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記者會後,教育部隨即重申,該準則的修正與教育部過去的政策立場一致,修正後的執行方式與現行規定完全相同。 

修法實質效果將嚴重違反教育部的辯解,教育部根本不應修法


針對教育部的回應,托盟提出質疑:既然教育部說修正前後的政策立場一致,執行方式與現行規定完全相同,又何需大動作刪除條文?刪除與否,難道真的像教育部說的,兩者完全相同嗎? 

實情卻是,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的大動作,無疑是會產生很大的效果——那就是誤導家長以為從此開放幼兒園全日、半日或分科的英語教學! 

教育部的辯解,跟刪除條文將產生的實質效果,兩者是嚴重互相衝突的。這豈不等於教育部自打嘴巴? 

教育部說刪除與否完全相同,但實質上刪除卻會產生與教育部的辯解完全相反的效果,托盟呼籲教育部再思此作為是否合乎邏輯?是否能以專業良知對幼兒教育負起責任? 

用熟悉的語言、以統整不分科的教學方式,才適合幼兒學習


語文是學習任何知識的主要工具,用孩子熟悉的語言與社會文化情境,才是適切的教保安排。不採分科,而強調統整式教學的關鍵在於,幼兒的學習來自生活經驗,生活絕對不是單一分科的情境,習得的結果也需應用在不分科的生活中。全日、半日或分科外語的過度學習,勢必排擠學習其他重要認知、情意和技能的時間,嚴重影響幼兒發展。有鑑於此,英語不需要、也不應該提早到幼兒園階段,此階段應致力於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表達能力、與人互動能力、挫折感容忍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這些才是幼兒園階段的主要學習目標,也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能否無縫銜接的關鍵。托盟呼籲: 

一、 教育部應通盤檢視幼兒園是否落實現行課綱與相關法令,廣為宣導學前教育政策「語言學習應先母語、再國語、後外語」的主張,確立幼兒階段接觸外語的目的在於「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而非「培養流利的外語能力」。 

二、 有關幼兒學習外語的關鍵期,新近權威研究[1]指出:「10-12歲之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者,都能達到最高的程度。只要在這之前開始學習,無論早一些或晚一些,而且無論沈浸式學習者(immersion learners),或非沈浸式學習者(non-immersion learners),其學習軌跡都無分軒輊,無高下之差。」這足以佐證我國教育部規定,兒童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乃是合宜的措施。幼兒園全美語、雙語、英語分科教學,都是違法的、不符合幼兒園階段小孩所需的教育,而且師資也是違法的,籲請家長不要花冤枉錢,這不是超前部署,而是揠苗助長,苦了家長的荷包,卻有害於孩子的未來發展。 

三、 教育部晚近大力擴增公幼、非營利幼兒園、準公共化幼兒園,力圖減輕家長經濟負擔,讓家長願生能養,有效提升生育率。幼兒園全日、半日、分科英語是違法的、有違幼兒發展需求的,而且非常昂貴。在我國低迷的生育率遲遲無法提升、更且陡降之際,修法漂白昂貴、違法、有害幼兒的全日、半日、分科英語教育,加重家長的負擔,為育兒壓力鍋增壓,是葬送幼兒與社會的未來的愚蠢作為。其中的自相矛盾不言而喻,籲請教育部務必三思,懸崖勒馬! 

幼兒教育應切實落實現行「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及「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這才是真正友善幼兒,符合舉世先進國家「投資兒童」的主流政策路線。


[1] Hartshorne, J., Tenenbaum, J., B., & Pinker, S. (2018). 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 Cognition , 177, 263-277.

 

 


2020年12月9日

[會後新聞稿] 201209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針對「雙語國家」政策幼兒園法規鬆綁的建言記者會會後新聞稿 


教育部為配合行政院國發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布預告修正「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擬刪除現行條文──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指出,刪除該條文形同沒有法規向家長說明全日、半日、分科的幼兒園美語教學是違法的,而幼兒園進行美語教學應採統整、不分科方式進行。他引用「認知」(Cognition)期刊研究結果「10-12歲之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者,都能達到最高的程度」藉此說明英語教育不必偷跑,國小三年級再學剛剛好。

多元教育家長協會常務監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石易平以流利的英語開場,反問在座的各位是否感到緊張與不自在,對照政府不該放任全美語、雙語的幼兒教育於孩子身上,美語教學看似立意良善,卻也可能傷害孩子。法規一旦鬆綁可能激化英語教育競爭,造成嚴重的階級不平等,摧毀維持正常化教學的幼兒園。

幼兒園家長代表石博元分享,進入孩子的幼兒園後才理解幼兒的學習面向廣泛,生活自理、溝通表達、認識情緒、美感培養等才是站穩起跑點的關鍵。作為家長,看到教育部因為擔心外界誤會幼兒園不能教英文,而選擇刪除法條,從難過轉為憤怒,他認為教育部應該要提供家長正確的教養資訊,透過更多解釋化解誤會。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 謝國清指出,英語教育向下延伸一來是,研究已顯示英語不是越早學越好,再者,台灣的英語師資不足夠,觀察國小英語教學就可以發現城鄉差距的問題。教育部應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家長說明適切的英語教育,緩解家長養育焦慮,別讓培養競爭力,變成失去競爭力。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 郭明旭指出,過度市場化的幼教環境,幼兒園教學方針不是由專家學者引領,而是業者。變形的教學現場,讓教保人員成為外語師的助理,以至於無法發揮其幼教專業,期待讓教保工作正常化,進而讓孩子開心成長。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認為,教育部應秉持教育專業,而非混水摸魚偷渡英語教育進幼兒園,更不該順勢市場、業者、家長的要求,把亂象叢生的英語教育就地合法。

最後,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同為一歲多孩子的母親,替孩子找幼兒園時400多家只找到3家秉持正常化教學的學校,對此感到無力且痛心。籲請教育部認真看待幼兒教育,應向社會說明幼兒教育政策背後的理論依據及相關配套,不要喊著朝向雙語國家邁進,最後變成失語國家。 





[新聞稿] 201209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幼兒園美語熱已經發高燒四十度!
籲請家長保護小孩,政府慎勿火上加油!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針對「雙語國家」政策幼兒園法規鬆綁的建言 



台灣的幼兒園違法美語「疫情」,延燒至少二、三十年。根據幼兒語言專家張湘君形容,「已經發高燒四十度」。早在2003年她於光華雜誌的著名訪談即提到,當時她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百分之九十七的私立幼稚園都有英文課,教學上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合不合格。家長從不看外籍老師的學歷,只要是外國人就好。」嘉義大學於2002年做的「幼教普查調查」也顯示:其時全國三千多所幼稚園中,六成五設有「全美語教學」班別,讓「美語教學」取代原本應有的「幼兒教育」。 

上述「發高燒四十度」的陳年疫情、違法行徑、不合格師資,現在的政府如何因應? 

行政院國發會於賴清德前院長的指示下,於2018年12月擬定「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策略之一為「鬆綁教育相關法規」。教育部為配合雙語國家政策,於今年10月16日發布預告修正「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第13條,擬刪除現行條文第7款──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之規定。此舉引發社會熱議,網路上數篇投書刊登、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更高達1,912則回應,正反兩方意見分歧。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必須嚴正地指出,教育部此舉根本是偷渡英語教育進幼兒園,違反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也違反教育部自身學前英語教育政策主張。英語教育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台灣整體的幼兒教育體系準備好了嗎?幼兒園落實教學正常化了嗎?托盟認為,當幼兒園未能確實落實教學正常化、社會大眾對幼兒階段學習英語的期待錯置、英語教育師資質量未備齊、幼小課綱尚未銜接時,貿然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的限制,只會引發三項不可逆的後果: 

1. 對孩子:未遵循統整、不分科的正常化教學,提早學英文,恐讓孩子留下陰影。

2. 對家長:育兒軍備賽向下延伸至幼兒園,徒增家長經濟負擔,讓低生育率雪上加霜。

3. 對整體幼教資源分配:英語師資質量堪慮,學齡前後未銜接,且加劇幼兒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當我們強調孩子應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卻又鬆綁英語教育法規,任由參差不齊的英語教育散落在不同園所、不同社經地位家庭、不同幼兒身上,只會徒增家長教養壓力、幼兒學習壓力,並擴大幼兒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托盟呼籲,政府應依據「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及「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規劃幼兒園教保內容。就英語學習而言,政府應該努力做的,是致力於讓學習情境更加友善學生,讓學習資源更加公平分配於全國各地。台灣朝向雙語國家,提升國民英語力,絕對不能從幼兒園階段犧牲起。

幼兒園教學正常化了沒?
「統整不分科」才是「正港」的幼兒教育,英語教學也不例外


台灣的幼教現場並未確實落實「教學正常化」,全美語幼兒園林立、標榜雙語教學的學校快速擴張、幼兒園作息表明目張膽安排「英文書寫」、「美語課(外師)」,教育部卻無視這些違反幼兒身心發展的教學。教育部貿然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的限制,任由園所化暗為明、明目張膽以分科、精熟為目的的讀寫教學, 不僅會讓孩子學英語學得不愉快、學得有壓力,更不樂見的是,讓孩子對學習不同語言產生排斥或陰影,甚至阻斷未來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幼兒教保及照顧服務實施準則」(後簡稱教保準則)第13條即明定,幼兒園課程「應以統整方式實施,不得採分科方式進行」。「教學正常化」不是填鴨式教育、不是上對下的老師說孩子聽、不是以精熟為目的的讀寫算、更不是一堂獨立的科目課程。課程在幼兒學習過程中不是「外在灌輸」的內容,而是促使幼兒成長的訊息來源。 

教育部應讓社會大眾清楚理解,學齡前幼兒教育不等同於國小教育,隨著孩子的發展進程,課程安排邏輯不同,國小課表簡單明瞭,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健康;幼兒園作息表則是,學習區探索、角落活動、團體討論、大肌肉運動。教學素材也不同,國小有課本、習作、評量;幼兒園的教材不是簿本,而是從孩子的生活中取材、用多元且結構性低的素材,如:教室外的落葉、建構式積木。 

在幼兒時期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語言當然好,但一定要在統整不分科的前提下進行,且遵循教保準則「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不得進行以精熟為目的之讀、寫、算教學」,才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 

學英文是為了不要輸在起跑點? 
幼兒階段要學的東西很多,不該讓英語獨佔 


一窩蜂英語熱,加上育兒軍備競賽的教養氛圍,完全錯置幼兒階段的學習目標。家長挑選幼兒園優先關心的不是師生比、是否遵循正常化教學,而是「要雙語?還是全美語?」「小班該如何加強英語能力」、「讀完幼稚園,孩子的英文程度需要到哪裡?」教育部貿然刪除幼兒園不得採全日、半日或分科之外語教學的限制,只會讓過度私化的幼教市場繼續順理成章地順應家長需求,加強推廣各種美語教學課程、教材、師資,吸引家長砸大錢購買,增加養育經濟負擔,卻又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 

根據「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幼兒教育的基本在於,依照孩子發展階段培養「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語文」、「社會」、「情緒」和「美感」六大領域,目的為培養孩子的表達溝通、關懷合作、想像創造、自主管理等素養。孩子在幼兒階段要學的東西,比英語多更多,重點是,用孩子熟悉的語言與社會文化情境,才是適切的教保安排。 

教育部早已說明學前英語教育政策的主張,「語言學習應先母語、再國語、後外語」,幼兒接觸外語應以「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而非「培養流利的外語能力」為目的。也就是說,目標不在增進幼兒的英語語言能力,更不是要求發音標準、英語字彙提昇、聽說自然流暢,而是讓幼兒快樂學習、對語言感興趣、進而對不同文化產生興趣。 

幼兒園階段過於重視英語教育的不良後果,已逐漸浮現,因此才會常常聽到國小老師說,孩子的數學考不好,因為他們從小上全美語或雙語,讀不懂考題的中文說明。過早側重學習「美語」,造成小孩「沒語」,以致於無法為未來的學習奠立穩固、寬闊的基礎。 

把幼教專業還給教保人員,把正規英語教育交給國小三年級 


只要在幼兒園任教就必須是具有幼教專業的教保人員,且不得聘僱外籍教師。但幼兒園師資亂象層出不窮,根據教育部全國幼兒園裁罰紀錄,最常違規的項目之一即是「進用未具教保資格服務人員」,原因之一是幼兒園無不以標榜有外語老師吸引家長。 

教保人員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角色,致力於與幼兒建立良好互信關係,讓孩子感到安全感與歸屬感,提供與幼兒生活相符的學習經驗,引導幼兒整合與連結新舊經驗。但,只會講英文的非幼教專業人員,對幼兒發展一無所知,若是外籍老師,其習得的文化與孩子生活不符;幼兒需要跟人、跟外在環境建立安定、信賴的關係,分科教學的阻隔,以及無法溝通的外師,又如何能夠讓老師與孩子建立穩定的互信關係?把孩子交給不具幼教專業者,錯置了幼兒教育的本質,是會對小孩造成莫大的傷害的。 

教育部於前年公布,「未來四年培育高中以下英語師資2,000人,未來八年達3,000人,未來十二年達5,000人」。這個數量,大約把台灣可用的英語師資盡數收進正式教育體系,幼兒園,不管公立、私立,不僅不可能分到優良師資,原有較佳的師資反而可能被吸走,迷信幼兒學美語的家長們,千萬不能不注意這項大數據啊! 

另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的三位學者分析67萬位美國成年人(包括英語為母語者及非母語者)學習語言的經驗和成果,結果發表於2018年8月號「認知」(Cognition)期刊。[1]解答了「什麼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其要點為:「10-12歲之前開始學習第二語言者,都能達到最高的程度。只要在這之前開始學習,無論早一些或晚一些,而且無論沈浸式學習者(immersion learners),或非沈浸式學習者(non-immersion learners),其學習軌跡都無高下之差。」這重要的研究發現,明確告訴家長和教育決策者:只要讓小孩於10-12歲之前開始學英語即可,而且無論沈浸式學習(沈浸於第二語言之生活情境的學習),或是傳統式課堂學習,效果都無軒輊。這也足以說明,目前我國政策規定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習英語,這應是適切的。教育部早在十二年國教總綱清楚訂定,國小三年級開始上英語課,如今卻又要在幼兒園開放英語課程,幼兒園過渡到國小三年級的缺口,難道要仰賴個別家庭資源填補?再度加劇落差嗎?紊亂無序的政策設計,只會讓家長更加手足無措。 





綜上述,政府不應誤用「雙語國家」政策,把家長「發高燒到四十度」(張湘君教授形容)的強迫幼兒學習美語的歇斯底里行徑、幼兒園(結合補習班)的違法行為、不合格的師資,以及這些亂象對於幼兒的傷害,就地合法化。這種「turning an evil into a necessity」的做法,並不會使evil 消失,而會使它更猖獗,對幼兒和社會的傷害更甚於現況。這種作為,與「投資幼兒」的「正策」反向而行,妨礙幼兒健全的身心發展,而「幼兒是社會明天的希望」,我們的社會也將無美好的明天。 

教育部作為奠基每位國民基本素養的主管機關,應確立幼兒教育及照顧的基本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健全發展,讓孩子快樂學習、健康長大;讓家長跟著學者專家訂下的政策指導方針,按部就班陪伴孩子成長。 

[1] Hartshorne, J., Tenenbaum, J., B., & Pinker, S. (2018). 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 Cognition , 177, 263-277.


2019年10月30日

[記者會] 191029 少子高齡化持續惡化,新生兒亟需國家、社會共養!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0年總統大選政策建言

少子高齡化持續惡化
新生兒亟需國家、社會共養!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20年總統大選政策建言






台灣的少子女化持續惡化,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我國未來四年的國家領導人,應制定周全的育兒政策,充分照顧每一階段兒童及其父母,才是足以解決少子女化國家安全問題的有效政策作為,包括:

一、嬰兒出生前後:照顧不分性別,媽媽產假 +爸爸育嬰假                            
二、0-2歲:普及式公共托育,質、量升級                            
三、2-6歲:擴大公共(非營利+公幼)服務量,翻轉公私比至七比三                            
四、6-12歲:普設符合家長工時、滿足兒童需求的課後照顧班

以上政策之基本原則,在於創造新時代女性與男性的新角色,照顧不分性別、平等共同育兒。且在支持雙薪家庭、支持女性就業的同時,也要支持大量托育專業工作者享有合宜的勞動條件。實踐性別平等是實現增產報國的必要條件。因此托盟強力呼籲總統候選人,推動上述政策方針,充實公共托育服務,支持家長平等參與育兒。讓媽媽、爸爸、兒童、托育工作者,都得到國家的友善支持!

少子高齡持續惡化,亟待亡羊補牢

截至今年9月底,出生人數近13萬(129,928),較去年同期少了快4千多名幼兒。又根據國發會20182061年人口推估報告,若繼續放任台灣生育率徘徊在1.0,則四十五年後新生兒人數將從現在每年18萬跌至7萬,高齡人口比例高達45%。如下圖所示:


 趁現在亡羊補牢,提振生育率至1.4(按:日本目前為1.46),則未來新生兒人數還可保有13萬,高齡人口比例壓縮在35%左右。


台灣的總統候選人不能小看這生育率1.0提升到1.4,以及高齡人口從45%下降到35%的差距。從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學等教育事業的倒閉潮,到勞動力衰退、年金破產、健保破產、長照經費暴增、國家稅收銳減,諸般社會衝擊的嚴重度,都繫於少子高齡化問題能否順利緩解。

迫在眉睫的高齡化,必須先從少子女化解決起!我們必須嚴正地向總統候選人指出這個「頭痛必須醫腳」的道理,務必依兒童出生、0-2歲、2-6歲、6-12歲四個階段,實施底下十項政策,才能讓家長感受0-12歲不間斷的國家支持。




嬰兒出生前後:照顧不分性別,媽媽產假+爸爸育嬰假

1.孕產階段:準父母親子教室、育兒諮詢服務

準媽媽與準爸爸都需要認識孕產過程中的大小事,理解其中的需要,才能相互支持與陪伴。因此懷孕期間,認識產檢、生產方式、孕期營養、哺乳方法、準父母情緒支持及壓力調適等產前衛教不可少,銜接產後的托育資訊也很重要。嬰兒呱呱墜地後,緊接而來的是日以繼夜的哺乳與育嬰工作,新手父母需要專業團隊的後盾陪伴協助,穩健的步上育兒之路,而不迷失迷惘、跌跌撞撞。

衛福部目前設有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但僅被動等待民眾諮詢。我們認為,政府應透過現行的公共衛生體系,例如:衛生所公衛護理師、衛福部部立醫院管道等,開設準父母親子教室教授全方位產前衛教課程,並提供哺乳、新生兒照顧等資訊與服務,以利準父母共同迎接新生命。

2.媽媽產假+爸爸育嬰假

產後的第一個月最為手忙腳亂,產婦需要好好的休息與充足的睡眠,此時爸爸不可缺席。育兒需要學習,更需要父母一起面對,以增強彼此的信心、穩定雙方的情緒。據國民健康署2016年家庭與生育調查,女性贊成先生陪產的前三大原因為:可一起體驗生產過程,感受生產的辛苦(73.3%)、可共同迎接新生兒的來臨,以增進配偶或親子關係(62.5%)、可提供配偶心理與生理的支持(61.5%)。

然而,據勞動部2018年統計,請領育嬰假件數女性占82%,男性僅為18%,後者五年間也僅些微上升百分之一。因此,我們認為,應透過政策鼓勵父親身體力行投入育兒。應調整現行育嬰留職停薪規範,讓父親在配偶請請產假的第一個月同步請育嬰假,該月得請領九成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其餘的五個月比照現行的六成薪。媽媽請產假、配搭爸爸請育嬰假,透過合理的薪資替代水準,鼓勵男女(同性配偶亦應適用)共同分擔養育責任。神隊友支援,配偶共同育兒,才有助女性安心生養!

0-2歲:普及式公共托育,質、量再升級

3. 0-2歲托育服務應涵蓋三成幼兒,其中公共應占七成

現今0-2歲托育使用比例僅12.33%,近九成的孩子仍交由家內照顧,依照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照顧者不是媽媽就是阿嬤。但是因育兒而離開就業職場,不但讓女性失去經濟自主、也讓家庭損失一份收入,更難以達成父母共同育兒的理想分工。家庭經濟不穩固,又更難繼續安心生養第二胎。

因此,我們認為,0-2歲公共托育服務應制定十年計畫,將總收托量提升至嬰幼兒總數三成以上,其中公共托育的比例達總收托量的七成,才足以將「低生育率+女性低就業」之現況扭轉為「合理生育率+女性高就業率」。0-2歲公共托育服務包含公共居家托育、公共托嬰中心、公共托育家園。公共托育不但支持女性就業,也創造具有合理薪資的照顧工作機會,有助於孩子獲得品質優良的照顧。

為了達成以上政策目標,地方政府執行人力是否充分乃成敗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應以中央編預算、地方增人力之方式擴增地方相關專職執行人力。

4.托育補助要普及:不分家庭資產,每位孩童皆享有

托育政策應是普及式社會福利,身為公民皆應享有的基本權利,不因家庭資產多寡,而影響幼兒受到的照顧。然而,現行0-2歲托育補助設有排富條款,排除綜合所得稅稅率達百分之二十者。我們認為,高稅收者已繳納較高之稅率,不應限縮其應得的權益。再者,2-6歲公共托育並無排富措施,何以見得不同年齡的補助措施,採用不同的補助標準?納稅為公民的義務,托育也應該是所有公民的權利。我們認為,托育補助應普及發放,讓每位孩童平等享有政府的照顧。

5.托嬰中心小班制:要合理人數分班,拒大型集體化托嬰

0-2歲幼兒的重要發展目標,是建立對周遭人們的信任與安全感。因此讓孩子生活在安定的環境,和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甚為重要,這也與收托環境的人數多寡息息相關。但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僅範定托嬰中心師生比(每收托五名兒童,應置一名專任托育人員),並未規範各班級的收托人數上限。然而,對照年齡層較大的幼兒園,「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16條規定幼幼班(2-3歲)每班16人為限,且不得混齡。

為了確保孩子擁有安定的成長空間與環境,我們認為,政府應訂定托嬰中心合理班級人數,採小班級分班模式,不得任由機構求方便而採大型集體的照顧方式,忽視、犧牲嬰幼兒所需的親近依附關係與充足活動空間。

6.居家托育制度再升級:加強居托中心法定功能,招募充足保母新血

現行居家托育的三套相關法律/法規(兒少權法、居家式托育管理辦法、準公共化作業要點),已經建立起一套相當嚴謹的進、退場機制,若執行得宜,不但托育費用平價可負擔(家長可請領托育補助、保母不得任意漲價),托育服務也有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的輔導與管理(有違準公共化規定,則終止合作契約)。

但現行負責執行居家托育管理及輔導的居托中心欠缺法定地位,難以發揮預期功能,導致家長不能放心托育、安心工作。此外,保母整體年齡偏高,面臨斷層危機。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應賦予居托育中心法定功能,並持續招募培育保母人力,方能穩健永續的發展托育服務。

2-6歲:擴大公共(非營利+公幼)服務量,翻轉公私比至七比三

7.幼兒園公私比十年內翻轉至七比三

公共(非營利+公幼)幼兒園,不以營利為目的,兼具平價、優質的特性,但現今幼兒園公共化程度僅為三比七,不及OECD已開發國家的七比三。每到抽籤季節,僧多粥少的收托名額,幾家歡樂、幾家愁。此外,公幼家長還需煩惱每天四點放學,又有寒暑假,服務時間是否能銜接上下班時間。

我們認為,政府應全力發展非營利幼兒園,並促使公幼配合家長工作時間提供服務。加總兩者服務量,於十年間達於總收托量之七成,也就是將現行三比七的公私比,翻轉為七比三。同時與0-2歲公共托育服務銜接,達成「合理生育率+女性高就業率」的雙重目標,投資追求幼兒、家長、教保人員和整體社會共同利益的公共建設。

8.中央編預算、地方增人力,齊推非營利

為了翻轉幼兒園公私比,勢必有需要擴增公共服務量能。有錢不一定買得到滿意的服務,建置公共化服務才是讓民眾最實際有感的給付方式。但是建置公共化服務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從中央到地方、到承接辦理的公益法人團體、到園所的教保人員,最終將服務傳遞給每個家庭、每位孩子。

因此我們認為,中央應編列預算,增加地方教育局處人力,讓地方政府有充足且穩定的承辦人員。拉進更多人、齊推非營利,才足以與學校溝通、盤整校園閒置空間,協助更多公益法人承接非營利幼兒園。

9.準公共化僅是過渡措施,公共化應朝向七成邁進

依「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幼兒園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第16條規定,中央政府將視地方達成公共化幼兒園園所目標值的比例,協助負擔「準公共幼兒園」全額至百分之八十不等的家長支付費用。也就是透過中央經費補助,引導地方設立一定數量的公共化幼兒園。

我們肯定目前的獎懲機制,並請政府一定要落實此規定,由上而下有效的擴增公共化幼兒園。但是準公共化私立幼兒園仍有「私人營利」成分,無法達到公共托育服務應兼具的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四大標準。所以準公共化私幼並不等於公共托育,切莫將兩者混為一談。

尤其,準公共化私幼政策上路一年,狀況百出,包括苛扣教保人員薪資、新增收費項目變相吃掉家長補助等等。這些情況再度顯示,發錢補助私人營利托育服務,效果無法等同真正的公共托育服務,僅能作為公共托育服務量能僧多粥少時的過渡方案,切勿將之計入公共托育服務量。因此我們認為,政府應以公共化幼兒園(不含準公共化!)收托比達七成為政策目標!如此才能有效促進「生育率+女性就業率」雙高,吻合性別平等和國家發展的雙重需求。

6-12歲:普設符合家長工時、滿足孩童需求的課後照顧班

10.國小課後照顧班符合家長合理工時、滿足兒童需求

國小學童的放學時間,有別於家長下班時間,孩子的課後該如何安排,往往讓家長焦慮不堪。但目前國小課後照顧班有家長因為招收人數限制,而等待候補,甚至補不到位;或參加人數未達成班標準,而無法使用;或是開班時間無法涵蓋寒、暑假,或每日收托時間只到六點,無法銜接就業時間。如此未能配合家長工時的課後照顧服務,等於沒有服務。

國小課後照顧服務安排生活照顧、學校作業輔導,也能支持學童在課後時間嘗試多元的活動、發展多樣的興趣。因此我們認為,為了落實課後照顧支持婦女婚育、使父母安心就業的宗旨,應普設配合家長工時的服務,且不得忽視、排除任何有需求的家庭與孩子,讓所有孩子得以無縫接軌於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照顧。



四大方針與十項政策,創造0-12歲不間斷的兒童照顧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擬定0到12歲的政策,期待國家與社會共同構築綿密的育兒網絡(見上圖)。這當中,政府、爸爸、媽媽、托育工作者,各方都是育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唯有在「同村共養」的氛圍中,才能重建民眾對政府的信賴。

新生兒帶來新希望,是讓整體社會生生不息的重要起點。但是,育兒不只是女人的事,也不只是育兒家庭的事,而應該是國家、社會共同分擔的大事。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強力呼籲:作為國家元首,照顧人民請從照顧兒童開始!


2019年10月29日

[會後新聞稿] 191029 從第一個月開始一起育兒: 用九成薪育嬰假,支持新手父母「並肩作戰」

從第一個月開始一起育兒:
用九成薪育嬰假,支持新手父母「並肩作戰」

108.10.29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2020年總統大選政策建言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早召開記者會喊出:「照顧人民從照顧兒童開始,新生兒國家社會共養」提出兒童照顧政策的四大方針、十項政策(詳見附圖),呼籲未來總統候選人參採。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說明,零到十二歲的兒童照顧政策,目的是支持願意生養的年輕父母,一方面為求性別平等,一方面為提升生育率與女性就業率雙高,最終維繫國家永續發展。劉毓秀提及,此次特別針對嬰兒出生前後階段,首先,呼籲政府用公共力量辦理準父母親子教室與育兒諮詢服務;接著,媽媽請產假配搭爸爸育嬰假,讓配偶共同育兒,有神隊友相互支持,才能讓女性安心生養,是年輕人的心聲,也是頭過身就過的關鍵第一步。並提醒,現今兒童照顧政策仍有缺失,需要串聯整合再提升,如保母人力老化需新血加入;居托中心功能需正式入法,讓民眾詳知;非營利幼兒園家長滿意度高,需中央增加經費,充實地方政府人力,期能推廣;托育補助要普及,讓每位孩童皆享有。

婦女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的孩子剛滿七個月,她分享懷孕時就拉先生參育孕產課程,但費用昂貴、產後月子中心也昂貴。尤其,把老公訓練好後,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老公白天要上班。因此認為,政策要給爸爸育兒的機會,產前課程與育兒諮詢是打底、育嬰假才能擁有實質的育兒時間。不希望第一個小孩笑著出生,但爸爸甚麼都不會;更不樂見,第二胎哭著出生,或生不出來,所以必須用制度支持女性與家庭。並強調台灣通過同性婚姻,總統候選人提出該項政策時,生母的配偶應直接適用,不該排除任何家庭與孩子。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陳亮吟提醒,公共化幼兒園量仍少、公幼四點放學又有寒暑假仍讓家長困擾,呼籲政府廣設非營利幼兒園,並補足公幼服務時間以符合家長需求。最後再度強調,目前準公共私幼只是過渡措施,補助私幼無法達到公共服務具備的平價、普及、優質、非營利,公共化幼兒園不應含準公共化園所,為了讓公共服務量達到七成,政府需要再努力,齊推非營利。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批評政府對家長與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國小下午放學校門口總是一排接送學童的安親班,但安親班的品質、安全與價格都令人擔憂。課後照顧服務無法落實的原因,可能是老師不願意晚下班、達一定人數才開班、甚至寒暑假沒有服務。謝國清直言,除非總統候選人讓全國企業的家長四點下班,否則政府勢必要擔起責任,普設符合家長工時、兒童需要的課後照顧班。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誠摯的呼籲總統候選人,仔細盤點台灣面臨的問題,不要口號、不要呼嚨、也不要喊價,更不能不對選民負責。張烽益特別強調,小孩生出的養育是家庭共同責任,政策鼓勵爸爸,在配偶請產假的第一個月同步請育嬰假,並領有九成薪,估算每年僅需增加1.4億,非常具有社會意義及可行性,建請勞動部給予回應。

2019年6月13日

[記者會] 190613 喜歡孩子的你/妳來吧,這份工作有前/錢途!

喜歡孩子的你/妳來吧,這份工作有前/錢途!

公共化幼兒園人才招募宣言

2019.06托育政策催生聯盟



我國大專院校的幼兒教保相關科系,招生日益困難。原因之一是:幼兒教保服務是典型的「三低(薪資低、福利低、保障低)+三高(高勞動、高情緒、高流動率)」工作,血汗勞動的傳聞不絕於耳。

但是,「托育公共化」已成為我國國家政策,教育部規畫2024年以前增加「公共化幼兒園」(非營利+公立)3,000班,至少將釋出超過6,000名的幼兒教保服務人員職缺,月薪穩定在35,000到50,000元之間!

「公共化」的目標,就是由政府帶頭,改善台灣托育服務過度私營化、工作太血汗的現狀。托育公共化創造的教保人員職缺,不僅薪資公開透明、有明確晉薪規定、依照勞基法,服務內容也兼具自我實踐和教育下一代的意義,是一份值得選擇的好工作。重要的是,一個社會如果願意提供充足的公共托育服務,就會產出合宜勞動條件的工作機會,支持(女性)就業,也支持育兒家長安心送托、外出就業,多重達到活絡經濟及緩解少子女化的政策效果。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與大專院校幼教保科系主任共同呼籲——有心投入幼兒教保科系的青年學子和家長們,別再遲疑、就趁現在。「托育公共化」政策已經把幼兒教保變成好工作,對教育工作的愛、對穩定報酬的期待,將是可以兼得的。喜歡孩子的你╱妳來吧,公共化教保工作有前/錢途,值得你投入!


過去:血汗教保,人才流失

曾經有位幼兒園老師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是孩子成就了我的生活,我愛孩子,也熱愛我的工作。」喜歡孩子的笑容、擁抱,喜歡孩子的單純與天真,往往是青年學子從事幼兒園工作的初衷。但是近年來,幼教保相關學系報考人數迅速下降。據統計,四技二專統測幼保類報考人數,從2010年的3,238人,下降至2019的1,900人,下降超過4成(41.3%),明顯高於整體報考人數下降的比例(30%)!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
教保人才流失的罪魁禍首之一,正是台灣托育服務的過度市場化及營利化。私立幼兒園以利潤為導向,部分業者為了攫取最大利潤而剝削教保人員。於是薪資低、工時長、加班沒有加班費、超收、工作壓力大……問題層出不窮。全國教保產業工會調查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發現從2004年到2017年,薪資福利根本停滯不前,2017年平均薪資僅在21,000到24,000元之間,等於長期從事血汗勞動!

幼兒教保工作看似充滿愛和喜悅,但現實中,教保人員的職業聲望跟職業「薪」情一樣低落。當青年學子想要選擇走幼兒教保的路時,通常都會經歷一番親朋友好的勸退!社會大眾往往認為,選擇幼兒教保,等於是自斷出路;就算有出路,也是一條苦路。

現在和未來:托育公共化,創造好工作!

然而,現在、未來都不一樣了。完全不同於過去的私立幼兒園,公共化托育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政府推動公共化教保服務的理念,是將托育視為人民的基本需求,廣設近便、優質、平價、非營利服務,支持家長兼顧工作和家庭。而創造服務的同時,也相應創造出大量的公共化教保人員就業機會。

究竟近期有多少就業機會呢?教育部為擴大公共化教保服務,已經決定於2017-2024年增加公共化幼兒園3,000班,也就是八年內,預計會釋出6,000名教保服務人員職缺。這包括公立幼兒園和非營利幼兒園的職缺。

公共化教保人員為什麼是「好工作」?
因為勞動條件受保障!「薪資制度透明」、「遵守勞基法」


公幼、非營利幼兒園都依照教育部法規,根據學歷及工作年資明訂薪資基準和晉薪辦法。非營利幼兒園教保人員,大學畢業起薪在31,060-35,180之間,公幼教保人員則起薪為35,180元。且不論公幼、非營利,都有逐年晉薪的規定,最高可達49,600元,園長、教保組長還可領職務加給。這套透明的薪資標準,遠遠高過現行的私立幼兒園或準公共化私幼!再加上,目前正在拓園階段的公共化幼兒園,職缺不僅有基層教保員、教師,教保組長、園長也同樣需要大量人才投入,想要持續往上爬的你/妳,怎麼能錯過升遷機會釋出的大好時機!

表一、園所設立別教保人員薪資

除了「薪資制度透明」,公共化教保服務人員的勞動條件必須遵守勞基法;勞基法不再只供參考,而是保障勞動權益的最低標準,包括工時、加班費、符合現狀的投保薪資。除此之外,教保服務編制與人員資格也必須按照現行法規,如園所師生比、人員聘用資格等等,且持續受到政府的管理與監督,讓你/妳的勞動條件及服務內容,不再是老闆說了算!

喜愛孩子又具有教保服務熱忱的青年學子,你╱妳不必再擔心做得多、拿得少。加入公共化幼兒園,你╱妳可以專心投入服務,累積專業與經驗,同時得到合理的薪資與合宜的勞動條件。


公共化教保人員為什麼是「好工作」?
因為公共化教保工作,讓教保人員拿回「專業自主性」,
讓你/妳實踐愛孩子的初衷與教育理想。


曾幾何時,外籍老師、體適能老師、音樂美術老師,成了教室內的主教?曾幾何時,國內外各大節慶、開學初、畢業季的形式化表演,成了教保人員的工作重點?當前過度市場化與營利化的托育服務,就是這樣將教育視為商品,部分業者卯足全力進行包裝美化,最終目的為吸引家長花錢購買,卻忘了幼兒教育的本質不是買賣,而是教育。

幼兒教育本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公共化托育服務把教學的主場還給教保人員,不但尊重孩子,同樣尊重教保人員的專業自主性;不是迎合家長,而是同時教育家長成為協力育兒的角色。幼兒教育應是教保人員透過專業所學,長時間、漸進式、觀察孩子不同階段的能力與差異,設計與安排活動,一邊看見孩子的能力,一邊實實在在地引導、陪伴、教育孩子。如同一位幼兒園老師娓娓道來自己的付出,與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回饋與成就:

「當幼兒聽到要進入主題遊戲表現出喜悅時,感受到自己設計的活動受到孩子的喜愛,一步一腳印開啟幼兒各領域發展,努力因材施教、翻轉教學,幼兒的成長不論多寡都是感動的。」

我們深知,願意投身幼教領域的人,無不滿懷熱愛孩子的初衷,擁有滿滿的愛心、耐心與利他的寶貴價值。但光有這些熱情難以延續工作動力,唯有健全的薪資制度、勞動保障、得以學以致用的舞台,以及源源不絕的工作成就,才是維持穩定就業、讓人願意持續精進專業的最佳動能。

念幼保、進公共,畢業即就業!

念幼保,無非是期待將幼兒教育理念落實在未來的工作職場中,成為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他人。進公共,讓你/妳實踐最初的夢想。公共化教保工作,不會讓你/妳以愛孩子之名,行自我犧牲奉獻之實。而是,因為我愛孩子,所以我可以在幼教中跟孩子們一起得到成長,也共享喜悅。

公共托育體系營造幼兒、家長、教保人員多方共贏,教保人員的勞動付出與專業自主性應當被重視,且獲得相應的金錢報酬與成就感。當老師受到好的照顧,才有能力產出好的教保品質,陪伴教育孩子成長。而對家長來說,公共化托育服務為支持他們就業的重要後盾。從不同角色出發的正向循環,最終皆回饋到孩子身上,與教保人員共同落實那顆愛孩子、希望孩子好好長大的心。   

喜歡孩子的你/妳來吧,這裡有前/錢途,更有貢獻社會的崇高意義,值此公共化教保服務人員缺額大量釋出之際,此時不來,更待何時!



2019年5月9日

[會後新聞稿] 190508 請行政院推動「公幼2.0」 達成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

請行政院推動「公幼2.0」
達成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


【108/05/08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會後新聞稿】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於母親節前夕召開記者會,與家長齊喊:「我要公幼2.0,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呼籲行政院比照非營利幼兒園模式,改革現有公立幼兒園一籤難求、收托時間「為德不卒」的情況。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劉毓秀直言,母親節總有一群母親不快樂,因為此時此刻也是公幼抽籤的季節,找工作、抽公幼天人交戰。公幼不但難求、中籤後又發現四點就要下課,還有寒暑假,讓母親難以兼顧工作與育兒。托盟「公幼2.0」的訴求,即公幼擴大增班應改採非營利幼兒園模式,讓收托時間正常化。劉毓秀並呼籲現任、尤其是下一任總統,認真回應人民需求。

兩個孩子都念私幼的家長王百芳沉痛表示:「身為職業婦女,政府給我的不是安心工作與托育,而是扯我後腿!」她說,公幼收托時間的設計,停留在三十年前那個媽媽在家帶小孩的時代,但現今社會女性已經必須考量經濟需求、自我實現。她細數與公幼相遇的經驗,老大三歲時想抽公幼,老師卻回應抽中機率很低,於是建議她去念私幼。但老大五歲了,終於幸運抽中,又發現學校希望家長四點就來接小孩,而且寒暑假只有一個月的服務。她無奈的表示,「不連續的托育,等於沒有托育!」於是放棄抽中的公幼籤。

同樣育有兩位孩子的家長邱宜君表示:「沒抽到公幼是幸運!抽中非營利才對。」她表示,非營利幼兒園沒有寒暑假,課後延托時間彈性,符合他們家的工時。所以與其公幼,非營利幼兒園更適合他們。她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公幼2.0」,終結無望的抽籤,讓家長不用「含淚放棄公幼、咬牙送私幼」。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強調,提出「公幼2.0」是為了解決公幼為德不卒的收托時間。根據統計,全台灣各縣市的公幼,約三到六成「不」提供平日四點以後服務;近五成「不」提供寒暑假服務;少數公幼有提供寒暑假服務,但時間又無法涵蓋整個假期,與一般上班族時間相衝突。

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部主任周于萱表示,女性外出工作,雙薪家庭為主流,但根據行政院統計顯示,多數就業女性會為了照顧問題而離職!若要讓女性有職涯發展機會,支持雙薪家庭,托育制度就應該協助家長排除困難。但現行公幼不合宜的運作邏輯,導致家長即便抽中公幼也只能放棄,更遑論支持女性就業,大大違背當初公幼設立的精神。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黃雅雪更分享,曾有國小校長自己都「捨近求遠」,放棄自己學校的公幼,改把孩子送到私幼就讀,就是因為「公幼時間無法配合」。她進一步以非營利幼兒園為例說明,透過配置充足人力、搭配合理的輪班制,不僅讓教保人員工時正常化,也能滿足家長的送托需求。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現階段要求勞工四點下班是不可能的。如果擴增公幼,卻不解決收托時間問題,恐怕只是累積更多民怨!現行的公幼教師四點下班,當然如果可以四點下班,誰不要?但是考慮現實需求,應該讓公幼工作人員回歸勞基法工時規範,否則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強調,少子女化的影響不容小覷。勞動力的流失不但破壞台灣經濟果實,也影響勞保、健保等制度的永續發展,害年輕人的負擔只會越來越沉重。他認為,政府應該要宣誓,達到托育公私比「七比三」的目標,讓想生育的家庭享有公共托育,讓雙薪育兒家庭沒有後顧之憂。

繼續閱讀:政策建言 請行政院推動「公幼2.0」達成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 實踐托育「真」公共化!

[記者會] 190508 請行政院推動「公幼2.0」 達成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 實踐托育「真」公共化!

請行政院推動「公幼2.0」
達成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
實踐托育「真」公共化!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2019年母親節政策建言



母親節是公立幼兒園抽籤的季節。台灣公幼一籤難求,家長往往擠破頭,就算年年槓龜,也要年年求。但公幼最令人詬病的是,收托時間完全不符合上班族家長需求!全台灣公幼服務往往只到下午四點,且每年有長達三個月的寒暑假,這樣的收托時間完全無法讓現代雙薪家庭兼顧工作與育兒。

面對家長迫切的托育需求,行政院去年起推出「準公共化私立幼兒園」。然而執行至今,巧立名目收費、低薪血汗依舊、教保品質堪憂,種種「失準」情況已讓民眾很有感。
 長久以來,台灣母親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偏偏單薪又不足以養二孩,導致低生育率成為我國國家安全問題。在「公幼」與「準公共化私幼」之間,進退維谷的兩難,又該如何突破?──賓果!答案就在眼前:幼教法第九條規定的「非營利幼兒園」,至今已於全國各縣市設置一百三十二園,口碑甚佳,足以證明為符合當今育兒家庭需求的托育模式。

因此,托育政策催生盟呼籲行政院比照非營利幼兒園模式,改革公立幼兒園,將公幼升級為符合上班族家長需求的「公幼2.0」!公幼2.0的收托時間與內涵、人員聘用,皆比照非營利幼兒園,並由中央補助地方政府,直接利用國中小空餘空間開辦。請政府善用少子女化釋出的校園空間,廣為擴增公幼2.0,真正緩解家長的托育焦慮,支持勞工兼顧工作與家庭,回應現代母親的需要!
2020年總統大選將近,托盟也呼籲現任總統及下一屆總統,體認公共托育的重要性,矢志邁向公私比「七比三」、「真公共化托育(現制公幼+非營利+公幼2.0)佔七成」的目標,回應人民需求、轉化台灣少子女化的困境。

現制公幼,為德不卒——收托時間不符家長需求

現行公幼的收托時間與家長的常態工時,徹底不相容。一般全職工作的家長都難以在四點下班接送孩子,更不可能有寒暑假可以放!

雖然各縣市政府會自行辦理四點以後與寒暑假的公幼托育服務,稱為「課後留園」。但現況是,家長有需求,公幼未必有服務;部分縣市還規定「開班基本人數」,未達基本人數時,其他有正常托育需求的家庭即被視為「無需求」。家長面對破碎、不連續、甚至不確定是否開班的服務,往往只好自力救濟,尋求其他托育安排。甚至可能放棄好不容易抽到的公幼籤!下表正顯示了,現行公幼有多麼「為德不卒」:

而托盟得自家長的許多資訊顯示,即使公幼在名義上配合縣市政策提供延托和寒暑假托育,往往也只是口惠,實際提供的服務欠缺連續性,甚至對家長進行技巧性勸阻,讓家長知難而退。

但比抽到籤更難的是「家中有沒有後援?」孩子四點放學後有人可以接送嗎?寒暑假長達近三個月的時間,有替代人手嗎?寒暑假的四點以後,又怎麼辦?這些問題沒有解決的話,進公幼反而是困擾的開始。鄭美惠、謝美慧(2009)〈幼兒家長選擇就讀公立幼稚園之研究〉也說明,現行可就讀公幼的幼兒家長,職業類別以「家庭主婦」及「自由業」居多,或是家中有照顧人力(例如阿嬤),才有可能幸運地契合公幼的收托時間。為德不卒的公幼,難以符合多數雙薪、無長輩後援的現代家庭。而所謂的「後援」,往往是六十歲左右的阿嬤,正處於女性勞動力的最成熟階段,逼她們早退,對整體勞動力和女性權益,都是莫大的打擊。
部分想進公幼的家長,還會被一些網路鄉民酸言酸語、耳提面命:「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有家庭後援、不必全職工作),再來選公幼吧。既然抽中公幼籤,就要『知足』,不要抱怨服務不好用!」

然而,這種見解完全錯誤。台灣如果想緩解少子女化,支持每個家庭生養兩個孩子,國家就必須支持每一位家長都不必因養育子女而放棄工作,以維持雙薪、穩定的家庭經濟。服務品質優良、值得信任,收托時間也正常化的普及公共托育,是絕對必要的基礎建設!

準公共化私立幼兒園,由於巧立名目收費、低薪血汗依舊、教保品質堪憂,加之對政府不斷索求,可知並不是解方;舊制公立幼兒園,收托時間為德不卒,也不是解方。托盟認為,行政院推動托育「真」公共化,除了增班非營利幼兒園,增班的公幼也應該一併改革,師法非營利幼兒園,推出新制「公幼2.0」,才足以作為支持雙薪家庭的後盾。

新制「公幼2.0」——收托時間正常化

托盟建議政府實施公幼2.0,最大目標是讓收托時間正常化,以符合家長托育需求。如何一次到位,不再為德不卒?我們認為,公幼2.0在「人」、在「錢」都必須同步改革。公幼2.0的人力、員額編制、排班運用,應完全比照非營利幼兒園。公幼2.0的經費,則由中央補助地方,地方政府再參採「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聘僱。

一、人從哪裡來?

目前,公幼與非營利幼兒園若收托幼兒人數相同,依法配置的工作人員數相差兩人。公幼人力配置依「幼兒園行政組織及員額編制標準」,園所人數需達151人以上,才配有「專任主任」,否則由教師或教保員「兼任」,也就是教師需帶班兼行政工作。此外,公幼所需的人事、主計及總務,併入國小的人事室、會計室及總務處,因此未有專職行政人力。依此編制標準,園所的人力差異,如下表:


公幼除了員額編制低於非營利幼兒園,更大的困境是,所有公幼教師目前均依「教師請假規則」與「國民小學差勤管理辦法」,和負責6~12歲兒童的國小教師一樣,每天四點下班,且有三個月的寒暑假。於是,這種幼兒園教師「國小化」的上班時間,就和一般幼兒家長的上班時間產生了衝突。
為了使收托時間正常化,托盟主張,未來擴大辦理的「公幼2.0」,其教保服務人員、園長聘用依「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教保服務人員條例」採契約進用方式(屬於正式人力、繼續性工作),相關勞動條件、工時則回歸「勞動基準法」及「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收托時間則與國民小學作息脫鉤,並比照非營利幼兒園收托時間正常化,以滿足一般雙薪家庭的需求,作為國家政策的終極目標。如此一來,公幼2.0聘用的教保服務人員都是上下班時間正常化的工作者,而不是每天四點下班、有寒暑假的公教人員。舊制公立幼兒園收托時間的困境,自動解除。
其次,公幼2.0亦應比照非營利幼兒園,補足園長及行政人力,再透過妥適的「排班制」進行排班分工,便可有效涵蓋全職家長的送托時間(包含上班和交通時間)。舉例,多數教保人員的正常工時是08:00-17:00,但可以安排一批「早值老師」,接應需要較早上班的家長。往後再安排「晚值老師」,接應傍晚下班來接孩童的家長。員額編制一旦充足,排班邏輯依此類推,即可視各園家長需求,讓收托時間合理化,教保人員也可以避免過勞的問題。詳如下圖:

註:A、C、D教保人員工時增加0.5小時,分別輪流早值與晚值。

二、錢從哪裡來?

托盟建議,公幼2.0比照非營利幼兒園,經費由中央補助地方,地方政府依照財力級次平均只負擔約20%的營運成本,化解長年以來地方政府財政不堪負荷,無能力、也無意願多辦公幼的困境。中央所需的財源則由現行編列的「準公共化」超大筆經費(五年四百八十億元)支應。由於準公共化私幼政策問題叢生,行政院應逐步予以縮減,並將經費挪移到公幼2.0。
公幼2.0教保人員的薪資採行「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薪資支給基準表」(參見附錄一),學士起薪為35,180元,晉薪最高可達49,600元,遠遠高於私幼和準公共私幼。長期而言,更可以讓非營利幼兒園、公幼2.0教保人員適用相同制度的薪資基準,共同提升「真」公共托育服務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

公幼2.0不同於準公共化私幼,並無營利行為,所以政府補助的經費可以完全回到幼兒、家長和教保人員身上,並可杜絕巧立名目收費、低薪血汗勞動的現象。因此,同樣的政府財源,若能挹注到公幼2.0,產生的效益將遠遠大於準公共化私幼。

三、法規哪裡來?

公幼2.0可以依現行的「教保服務人員條例」和「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規定,以契約進用教保服務人員為主: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
第七條第一項
公立幼兒園園長,應由現職教師或現職契約進用教保員擔任。
第十五條
公立幼兒園依勞動基準法相關規定以契約進用之教保員、助理教保員,其待遇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
第二條第一項

本辦法所稱契約進用人員,指直轄市、縣(市)、鄉(鎮、市)、直轄市
山地原住民區立幼兒園(以下簡稱幼兒園)及公立學校附設幼兒園(以下簡稱附幼)依下列規定進用之人員:
一、於本條例施行後依勞動基準法規定以現職契約進用之教保員身分任園長。
二、於幼照法施行後依勞動基準法規定進用之教保員、助理教保員及社會工作人員、護理人員、廚工與職員等之其他人員。
在契約進用的法律架構之下,同步改革人、錢面向,廣設「真」公共化幼兒園,並以2(幼幼班)、3(小班)、4(中班)、5(大班)歲各年齡層皆開班為原則,廣納所有孩童。最終達到「公幼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的國家目標,才是政府、家長、幼兒、教保人員多方共好的局面,也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少子女化。

請政府擴增「真」公共托育——公幼2.0及非營利幼兒園

過去二十年間,全台國小在學人數滑落四成(四成!),形同「陸沉」(附錄二)。日前教育部宣布調高準公共化私幼收費,以吸引私幼加入,一位網友回應此新聞:「記得以前小學時一班學生約有45-50人,一個年級約有9個班級,現在聽說每班只有30人左右,每個年級約6個班級,其實這樣一來空出的教室其實是非常的多,而且連國中,高中大學,其實都有收不到學生的問題出現,只要將這些閒置空間用來做為公幼使用,還有需要等這麼久才能實施公幼嗎?」(蘋果日報2019/4/2)
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難道政府不懂嗎?只要政府、公立國小善用因少子女化而多出的校園空餘空間,擴增公幼2.0,這套政策將一舉改善現行公幼和準公共私幼的缺失,詳如下表:
教育部日前宣示,「準公共化私幼」只是補充性質,並表達推動「真」公共化的決心,會持續增加公立及非營利幼兒園,預計113年以前增加3千班。

托盟對於教育部的宣示和決心,敬表肯定。但教育部也聲稱,「公幼+非營利+準公共化」的服務量總計,將使我國的托育公共化程度,一舉從「三比七」(公三、私七)提升為「七比三」(公七、私三),達到OECD已開發國家的正常水準。我們要質疑,這並不是「真」的公共化!

關鍵在於,所謂的「公共服務佔七成」,其實是「準公共化」灌水灌出來的!依教育部的估計,2024年時,大約會有27萬人就讀公共化幼兒園(包括20萬人就讀公立、7萬人就讀非營利),22.7萬人就讀準公共化私幼,故七成幼兒園的就讀家庭受惠。換句話說,屆時有71萬人就讀幼兒園,21.3萬就讀純私立。總體而言,公立約佔三成、非營利約佔一成、準公共約佔三成──做營利事業登記的準公共「私幼」灌水灌了足足三成之多! [1]

然而,教育部投注如此大量的經費預算(五年四百八十億元)在準公共化私幼,非營利幼兒園卻只佔一成,乃是不切實際的作法。準公共化制度設計本身就有營利邏輯、巧立名目、無從管理等多重矛盾,並非托育「真」公共化。

因此,托盟強烈呼籲,行政院和教育部千萬不要拿「準公共化」聲稱它是「公共化」,那不過是魚目混珠!而應盡快研議並廣為辦理公幼2.0,讓公幼從此免於為德不卒的困境,並將龐大的準公共化經費逐步挪移至「公幼2.0」。地方政府也需相應增設專責辦理非營利幼兒園、公幼2.0的人力。

公幼2.0「非營利幼兒園化」,實踐良善公共托育模式

台灣社會缺乏可以信任、可以安心託付孩子的公共托育,是低生育率的主要成因之一。市面上大量充斥以營利為導向的私立托育服務,業者在乎的是如何賺取最大利潤,而多數家長也只能任人宰割,或乾脆選擇少生、不生。可悲的是,政府如今只是順應現況,將大筆的國家預算投入準公共化私幼,卻無力管理自由市場,可知將大為抬高私幼的實質比例,並擴大以營利主導的托育亂象,把幼兒教育的責任,繼續丟給家長自行在私幼市場中「踩地雷」。

反之,公共托育,特別是非營利幼兒園,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追求幼兒、家長、教保人員和整體社會的共同利益。這才是良善公共托育服務的典範。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呼籲:面對著長久以來揮之不去的超低生育率,台灣正在跟時間賽跑,現任總統及下一屆總統,以及行政院、教育部,實有必要胸懷大志,拿出智慧,縮小準公共私幼政策規模,改以良善的非營利幼兒園模式廣設「公幼2.0」,務求於2024年達到真公共幼兒園(舊制公幼+非營利幼兒園+公幼2.0)佔七成的目標,做到「公共幼兒園零抽籤+收托時間正常化」!如此才是有效的政策作為,才能充分回應現代母親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需求,減緩低生育率,讓社會生生不息!


[1] ETToday,〈準公共幼兒園8月全面實施,教育部:11350萬學童享平價教保〉,2019.04.02

附錄一、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


資料來源: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

附錄二、全國國小學生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