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給下一任總統的政策建言
下一個四年是救台灣人口的最後機會!
端賴結合育兒+勞動+性別平等政策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今天召開記者會,喊出:「新總統三任務,奠立性別平等基礎工程、建立普及公共托育、創設友善育兒職場!」提出給下一任總統候選人的政策建言。
今天是婦女節,托盟邀集跨黨派立委召開記者會,喊出「撐起女性勞動力,挽救台灣低生育率」,共同向政府與企業提出三項嚴正請求:一、所有企業皆應落實ESG,揭露「支持女性就業與支持員工育兒」的相關作為。二、台灣永續發展指標(SDGs)應納入「女性勞動力」永續項目。三、政府應儘速推動「新增親職假」(彈性育嬰假)修法,實踐職場和家庭內的性別平等。
托盟召集人劉毓秀直接點出,台灣去年生育率0.87,出生人口僅13萬多,更驚人的是育齡女性人數正斷崖式崩跌,若維持目前生育率,二十年後人數將大幅減少175萬人,減幅達1/3,等於生小孩的媽媽不見了!他以瑞典跟德國為例,該國女性就業率、生育率雙高的關鍵在於,破除傳統性別角色、提供普及公共托育、改革育嬰假,先提升女性勞參率,進而提升生育率。看回台灣,女性在育齡階段就退出勞動市場,成熟勞動力比瑞典德國少了數十個百分點,表示我們可以進步的空間很大!「女性位居人口難題的中心點,因而成為經建政策的中心考量」他引用挪威著名學者Helga Hernes的名言提醒政府與企業應拿出具體作為,實踐性別平等,認定每一位國民作為「勞動者+育養者」雙重角色,才能確保台灣永續發展。
托盟發言人黃喬鈴說明,現代女性注重職業生涯的永續發展,不輕易放棄工作,確保環境職場友善育兒,才願意生養小孩。企業應自主遵循GRI準則編制永續報告書,揭露組織如何支持女性就業與員工育兒,尤其企業當前使用的勞動力,是社會過去的積累,更應承擔催生未來勞動力的責任。他也直指,行政院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將聯合國「支持女性、男性充分就業」目標窄化成「降低失業率」,一來女性角色不見了、二來台灣有大半女性因育兒家務被困在家,未進入勞動市場,何來就業與失業的問題?呼籲政府重新聚焦在支持女性就業。
立法委員范雲提及,台灣性別平等程度亞洲第一名,但女性仍因為婚育中斷就業,現在女性受到高等教育,職場是自我實現的重要機會,政府應對症下藥,支持家庭雙薪就業雙育兒。他呼籲,勞動部要改革,回應台灣職場上育兒爸媽對彈性育嬰假的殷切期盼,協助解決育兒家庭時間貧窮的問題,尤其育嬰假彈性化,有近半數企業支持,規模越小、支持程度越高,員工支持程度也高達八成。
立法委員王婉諭接著表示,政府總說少子女化是國安問題,卻只想以發現金解決,無法實質協助家長減輕育兒壓力。他指出我們有法規,但落實成效不彰,如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100人以上企業要設置哺集乳室、提供育兒相關措施,但達成率非百分之百,勞動部應該要督促落實。他也期許新上任的陳建仁院長,應拿出大刀闊斧的決心解決少子女化問題,切勿敷衍了事,並要求制度應盡速調整,讓彈性化的育嬰假成為育兒家長的後盾。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要解決勞動力短缺、勞保面臨破產的問題,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才是解方,政府要認清只有女性可以扮演勞動者跟再生產勞動者,也只有落後國家的女性才需要在工作、育兒之間二選一,而我們的女性通通都要!隨著今天永續的主軸,他也指出聯合國永續指標SGD5設定,國家應提供公共服務、基礎建設共同分擔家庭的育兒家務責任,但轉化成台灣,目標只剩下宣導家庭分工。他也補充說明,新增親職假的修法,家長可請的天數都一樣,只是單位更小可以日或小時使用,且用到小孩滿八歲,並不會增加企業支出,對此大聲疾呼政府、企業應共同支持,才能有效推動。
立法委員吳玉琴提醒,2026年台灣將邁向超高齡社會,但女性一直被塑造成無酬的照顧者角色,他呼籲政府應重新審視女性角色,制度性的支持女性就業、支持家長兼顧工作與家庭,尤其對女性的支持,正是對產業的支持,因為女性勞動力是支持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另外,有關育嬰假彈性化,勞動部一再以有五成以上的企業反對,來推託改革,他說,如果勞動部觀念不改,年輕朋友沒有人敢生了!
婦女新知基金會法律部主任戴靖芸分享,職場懷孕歧視的問題仍層出不窮,雇主對懷孕者言語霸凌、請育嬰假被刁難、甚至有老闆規定女性員工必須輪流請育嬰假,不能同時生小孩,甚至有準爸爸請育嬰假時,老闆罵老婆沒用,才會輪到他請。台灣少子女化怎麼救?國際研究已說明,要讓女性不受婚育、照顧而影響就業。他呼籲企業一定要將員工同時作為照顧者角色納入考量,支持男性女性共同分擔照顧責任,這也將會是企業爭取人才的優勢。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點出,很多企業都說有遵循ESG,但大部分就是撿撿垃圾、淨灘、做環保,缺乏落實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面向。他對企業提出嚴正申明,組織應該將如何創造友善育兒、支持女性就業的作為納入ESG指標。尤其社會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險制度岌岌可危,這些連鎖效應都有賴支持女性就業,支持共同育兒,才能延續我們的下一代。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理事郭明旭帶大家回顧,38婦女節是女性勞工爭取合理勞動條件的街頭運動,今天照顧勞動密集的產業,長照、幼托仍以女性勞工為主,高工時、低工資、低福利,懷孕就被迫離職,根本沒有機會請育嬰假。他提及SDG8有一項目標是,政府應保護勞工權益,為所有人創造友善環境,就此,呼籲政府應該用政策要求企業保障女性勞動權益。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謝國清分享自己的觀察,他在家長團體服務,學校志工近九成是女性,年輕、高學歷、有專業,但都因為孩子離開職場,相對的,男性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女性。社區大學中,學員年齡偏高、女性超過75%,他猜想男性長期負擔經濟責任,退休後沒有力氣終身學習。針對這些情況,他覺得有點可悲,並呼籲政府、企業、社會應該要大力支持,無論男性、女性都可以兼顧工作者跟照顧者的角色。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新聞稿2023.02.20
今日衛福部社家署公告修正「居家式托育服務提供者登記及管理辦法」部分條文,修正兩大重點為:調整收托兒童人數計算(第七條)及增加托育人員例行訪視次數(第十八條)。此項修正符合實務需求並使居家托育服務管理更完善,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給予高度肯定。
首先,托盟肯定此次修法調整育有子女之托育人員的收托人數規定。過去,育有自己孩子的托育人員,收托人數受到嚴格限制,一旦生育即被迫中斷就業,甚至需要為了維持就業而選擇晚生育、不生育,不合宜之法規使托育人員難以兼顧工作與育兒,阻斷年輕新血進入。以至於目前整體托育人員中,50歲以上佔比6成以上,據估計,5年後約有1/4(約6,500人)將退休,產生海嘯式的人力流失。新制上路後,將有機會翻轉現況,以下舉例說明新、舊制之下,育有子女之托育人員的生育與收托狀況: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針對1216托育平權運動聲明稿
今日上午,私立托嬰中心業者集結在凱達格蘭大道發起「托育平權運動」,訴求公私托育同工同酬,並要求政府補助。
對此,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強調,用「同工同酬」一詞是將公共、私立托育服務混為一談。公共、私立托育服務的運作邏輯天差地遠。公共托育服務的邏輯在於確保每一位公民的托育權利,依需求設點,無論偏鄉原鄉都用得到,且負有優先照顧弱勢家庭幼兒的義務;由政府衡量家庭可支配所得確保每一家庭都用得起;無營利行為,由政府制定合理成本,確保托育人員合理薪資與勞動條件。
然而,私立托育機構以營利為目的,為了創造利潤,必然壓低各種成本(尤其是占比最高的人事成本)。貿然用納稅人的錢,補助以利潤最大化為前提的私立托育,可想而知會惡化低薪高報、回捐、人頭等亂象,結果將是「錢進」業者口袋,政府落得用稅金「捐助」業者擴大版圖的本錢,惡化原已嚴重失衡的公、私托育比例。
0-2歲的托育服務是「頭過身就過」的提升生育率關鍵政策,為確保托育人員能夠實踐專業、獲得適切的薪資待遇;為確保托育服務的品質、托育費用的可負擔性,達到肯認托育人員的勞動付出,並支持家庭雙薪育兒。唯一解方即是──政府持續且大量的擴充公共托育服務,創造更多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的托育服務,以及合宜勞動條件的托育人員就業機會。
我國0-2歲的公共托育服務包括二種:「居家保母」及「公共托嬰中心」,其中,居家保母最為普及,又有政府的托育補助,配搭全臺各地71處「居家托育服務中心」嚴謹的管理規範與支持網絡,才是政府應正視且投注資源持續擴大的公共托育服務。
加碼補助私立托育,難以保障托育權利,更恐損及托育人員勞動權益
照顧,無論顧老或顧小,是人一生中都會遇到的基本需求。而攸關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服務,應為政府主責的公共服務,不能交給營利市場去做,因為政府和市場各有不同的運作法則,政府的權威規格與市場的自由競爭、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互相衝突,政府註定無法有效管理市場提供的服務(Miller,1994)。
托育服務由私立主導,韓國即是慘痛失敗的例子,韓國政府棄守擴充公共托育服務的重要角色,轉而全面補助私立托育服務,祭出免費托育政策,刺激私立托育服務快速增長,主導國家整體的托育服務。這種情況下,政府越來越難管理,導致一連串難以挽救的後果,包括家長滿意度低、托育人員勞動條件低、托育服務安全和兒童權益保障備受質疑,家長苦於找不到安心、平價的托育服務,女性難以兼顧就業與育兒,只願也只能生養一胎以致生育率掉到世界各國之末。國家不但損失大量優質女性勞動力,更是直接失去下一代新生力。
看回台灣,「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內涵即是政府仰賴私立托育服務,正是韓國錯誤政策的翻版!準公共制度從107年上路,目標之一也希望改善托育人員薪資,因此設計符合一定條件資格的私立托嬰中心可與政府簽約合作成為準公共化服務,而中心必須保障托育人員的投保薪資,並建立調薪機制,確保托育服務品質。但,110年度審計部報告說明,截至110年8月仍有253家(近3成)準公共托嬰中心未達成托育人員薪資改善目標,也就不利穩定托育服務人力發展。同期間,衛福部委託中正大學所做的「托育公共及準公共化政策效益評估」研究卻發現,政府對於準公共托嬰中心的管理人力不足、價格管理相對鬆散、缺乏統計資料難以檢核托育人員勞動條件。以上證據再再顯示,仰賴高度市場化的托育服務,完全無法保障托育人員的工作權益,更難確保給家長、幼兒安心與適切的照顧服務。
政府擴充公共托育(保母+公托),兼顧幼兒、家長、托育人員權益
托盟嚴正呼籲,少子女化已是國安、國病等級的國家危機,政府應做醫國的良醫,切忌病急亂投醫,在低生育率病入膏肓危及國家社會存續的此刻,必須特別小心避開韓國的覆轍。加碼補助私立托嬰中心,是飲鴆止渴的行為,無法解決整體私立托育品質參差不齊、托育人員勞動條件低落的沉痾,只會讓低生育率與女性低就業率雪上加霜。
唯有政府從根本做起,有魄力的擔起擴充公共托育服務的關鍵角色,抓準正確的方向,持之以恆,一步步投注資源培訓及招募優質人力投入保母工作,強化「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管理及輔導保母托育的功能,並建置公共托嬰中心,方能維護托育人員的勞動權益,並保障家長及幼兒的托育權利。最後,托盟再次強調,逆轉台灣低生育率與低女性勞動參與率沒有捷徑,端賴建制平價、優質、普及、非營利的公共托育服務,而政府責無旁貸!
給我0-12歲不中斷的公共托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