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5年8月26日

【新聞稿】譴責衛福部,徹底棄守托嬰人員資格門檻 任何人皆可進入托嬰中心照顧嬰幼兒! 請衛福部切莫短視近利,後悔莫及


譴責衛福部,徹底棄守托嬰人員資格門檻
任何人皆可進入托嬰中心照顧嬰幼兒!
請衛福部切莫短視近利,後悔莫及



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2025年8月


今年五月,衛福部提出的《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明確喊出「限縮托育人員從業資格,強化托育機構透明度與管理規範」的政策願景,強調要讓家長能夠「顧安全、安心托」,彰顯政府提升照顧品質的決心。

然而,兩個月不到,衛福部於7月24日又公布了《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草案,其中第11條之1新增條文,允許評鑑甲等托嬰中心可直接聘僱完全沒有相關學歷與經驗背景的人員從事0-2歲幼兒的照顧工作,且期限最長可達兩年。

托盟嚴正反對此種便宜行事的修法方向!

托盟成員團體全國教保產業工會,透過問卷詢問第一線托育人員意見,短短一週回收3266則回應,94%托育人員表達強烈反對意見。我們要嚴正警醒衛福部,取消從業人員資格門檻,看似是快速補足人力缺口的策略,但便宜行事的策略,將賠上托育品質與幼兒安全作為代價!

托嬰中心托育人員就業資格不宜放寬的五大理由


理由一:與「保障托育安全」的政策目標與社會期待,徹底背道而馳

近年政府不斷宣示,要致力提升照顧品質、減少兒虐事件。而早有研究顯示,照顧者專業知能不足與托育事故的發生機率,有明確的相關性。

2020衛生福利部社家署委託研究計劃《托育事故及虐嬰案件成因分析研究成果報告》即指出,許多托育事故發生的原因,其中之一即為「主要照顧者疑因專業能力不足,未提供應當之照護行為」所導致(邱志鵬,2021)。

另外,根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統計,每年皆有近四成考生未能通過托育人員技術士考試,凸顯托育技術士證檢定考試仍具一定篩選功能。近五年(2020-2024)托育人員證照檢定人數與通過率,如下表:



直接允許未受訓、 也未通過檢定取得證照之人員進場, 必定增加照顧現場事故發生的風險,這明顯與政府聲稱保障托育安全的政策方向,完全背道而馳。

理由二:「評鑑甲等+人員監督」只是假配套

本次修法,衛福部看似設下兩道品質防線,「限定評鑑甲等園所適用」以及「需在合格托育人員監督下執行」。然而,所謂「甲等評鑑+人員監督」實際上只是虛設的防線。

首先,目前的評鑑形式仰賴紙本審閱,很難反應照顧現場的實務狀況。有實際參與評鑑經驗的托育人員認為 「評鑑不過是一天的紙本資料審查」,並無法實際反應實務能力,認為政府恐「過度信任評鑑結果」 。

再者,制度要求合格托育人員協助監督,根本忽略照顧現場人力已經夠高壓、緊繃的勞動困境。托嬰中心托育人員在問卷中直白表示:

「在現場要注意的事項已經夠多,還要注意一個完全沒辦法獨立作業的夥伴,誰會想跟這樣的人上班?」 
「現場已經夠累了, 如果毫無背景、 零經驗、 零專業知識的人進到托嬰,無疑是加重現場托育人員的負擔。」

可見衛福部目前擬定的兩道防線,實際上形同虛設,不但不可行,更無法作為放寬資格門檻的合理理由。

理由三:劣幣逐良幣,人力恐越補越大洞

放寬門檻,形同否定專業資格,甩了辛苦受訓、考取證照的專業托育人員一巴掌。看似「開源」,實則會壓低薪資行情與專業尊嚴,讓具資歷與證照的托育人員更難留任。第一線托育人員在問卷中紛紛預言:

「沒有專業可言,出了事情影響全體托育人員的聲譽,最後只會逼著讓真正的專業人員出走。」 
「請不要搞死我們科班出生的托育人員,心很累,已經越來越不想留在這個職場了。」

當自身專業不受重視,勞動條件每況愈下,心灰意冷之下將迎來專業人員出走潮,最後托育人員將更難尋覓。制度所導致的劣幣逐良幣效應,將造成人力「越補越缺」的惡性循環。

理由四:幼兒園放寬人員資格尚有一定程序,托嬰中心卻是棄守把關

退萬步言,就算將放寬門檻視為解決人力荒的下下策,也應採教育部「下降門檻」,而非衛福部「資格全無」的策略。

教育部主管的幼兒園即使有替代人力需求,也必須依序聘用具專業資格者,並保有最低學歷與訓練要求;而本次衛福部的法規草案卻讓托嬰中心「想用甚麼人,就用甚麼人」,毫無門檻限制。

然而,托嬰中心主要照顧未滿二歲嬰幼兒,此年齡層不僅更無法表達自身需求,也更為脆弱!政府卻直接取消照顧者的專業資格門檻?這不僅讓專業標準倒退,更代表政府直接棄守先前建置的專業資格把關機制,嚴重影響嬰幼兒與家長權益。


理由五:政府並未掌握導致「人力短缺」的根本原因,導致開錯藥方

最後,衛福部此次修法,凸顯政府在「托育人員短缺」議題上見樹不見林,完全忽視托育人力短缺真正的原因,以至於完全開錯藥方。
事實上,根據前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近6800名考取證照之合格托育人員,因此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有專業、合格資格者缺乏「就業意願」。而公共托嬰機構不足、托嬰中心嚴重營利化、私立機構薪資過低、工作高壓、缺乏支持,導致人員大量流失,才是導致我國托育人力嚴重短缺的根本因。

人力短缺的真正解方:「節流」比「開源」更關鍵,珍惜人才比胡亂找人更重要


國際經驗已證明,「改善薪資待遇,降低離職率」才能有效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穩定照顧人力的關鍵,絕非大量放寬沒有經驗的新手,而是需要從源頭下手:提升薪資,降低流動率、增加有專業有經驗者的留任意願。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2025年5月各行業每月總薪資,若將學前教育類別與其他服務業行業別相比,其薪資遠遠落後其他行業別,如下圖一。敬陪末座的薪資待遇,自然無法穩定留住人才,更不用說吸引有專業、有熱忱者加入。


托嬰中心托育服務人員流失已是事實,因此若沒有先從源頭解決「長期低薪」的問題,濫行放寬人員資格門檻,恐怕只會進一步破壞托嬰中心托育人員的薪資行情,對於穩定服務人力完全是反效果。

我們呼籲:留住穩定成熟的人力才是上策,衛福部與其「開放零資格人員進場」,不如大刀闊斧改善托育服務體系的公共化程度、帶動私立托嬰中心提升勞動條件,才能真正改善托嬰中心人力不足的困境。

國際經驗顯示:加薪,真的有用!


以美國、加拿大與日本經驗為例:
  • 美國研究發現,托育人員薪資每提高1%,人力供給便增加2%,人員流動率則降低0.5% (Cunha&Lee,2023)。
  • 加拿大研究推估,幼托教育薪資提高25%,預估可增加超過六萬名托育工作者(Shariati,2024)。
  • 日本研究顯示,東京自2013至2018年間,托育人員薪資提高約7%,人員離職率即下降了5%。研究更點出,調薪不僅有效留住托育人員,更進一步吸引有經驗的工作者加入(Asai與Jibiki,2021)。
這些國際案例皆證明,「薪資待遇」才是解決托育人力短缺的正途。

解決台灣托育服務人力短缺困境的答案呼之欲出,政府若真心想解決人力荒的問題,正確做法應該要跟進這些國際舉措,透過「提高人員薪資」,進而「降低流動率」並「提高符合資格者就業意願」,同時搭配「降工時」、「降工作量」、「下修照顧比」以及「強化職訓與制度支持」等配套作為,才能真正讓托育人員發揮其專業,提升留任誘因,穩定服務量能。

托盟也要強烈警告:衛福部此次的修法,無疑是短視近利且危險的決策。一旦允許完全不具專業訓練的任意人員進入照顧現場,又未建立相應監督機制,未來發生更多托育事故,勢必進一步打擊台灣社會對整體托嬰行業的信任與支持。

長此以往,只會形成專業人員遠離、家長不敢送托、女性就業無望的惡性循環,使台灣的托育環境更加惡化。

我們呼籲衛福部,應正視托嬰中心產業體系的根本問題,推動托育公共化,改善薪資待遇與工作環境,才能真正穩定托育人力。切莫用短視近利、殺雞取卵的方式,為了追求眼前一時的人力解套,最終發生更嚴重的嬰幼兒傷亡或虐待案件,讓整個社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