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年8月14日

[評論]鼓勵生育,如何減稅?062711



去年台灣新生兒僅有十六點七萬人,總生育率已跌破一人,來到○點八九人的歷史最低。依國際標準,估算育齡婦女一生生育子女數的總生育率應達二點一人,人口才能維持成長,台灣不僅自一九八四年起就未達標,而且愈降愈低,如今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少子化隱憂日甚一日。面對人口危機,政府已全面動員,馬總統更將其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但在琳琅滿目的方案之中,現今最需要的顯然是集中資源應戰。

總統府財經月報上周四會商鼓勵生育的對策,馬總統拍板一系列育兒利多政策,除了五歲幼兒今年八月起免學費,明年起還將針對零至二歲幼兒托育,給予育兒補助、保母補貼、親屬喘息服務,並新增二到五歲幼兒每年二點五萬元的特別扣除額,以實質減稅鼓勵國人生育。根據兒福聯盟統 計,育兒前六年的花費約一百廿五萬元,政府提供的托育補助、幼兒教育津貼等僅占百分之七,家庭負擔了百分之九十三。以往仰賴補助機制催生的「利誘」明顯不足;如今租稅工具準備上場,除了加碼之外,自亦具有強烈的政策宣示意義。

少子化是高度開發國家的共通現象,來自晚婚、不婚、節育、經濟壓力、不孕,以及自由享樂等,成因複雜。面對人民不願生育,政府最直接的搶救計畫就是「燒錢」。藉由減稅或提供幼兒津貼、教育券及生育補助等措施,協助人民生養。這樣的趨勢舉世皆然,包括美、法、英、德,及亞洲的日、韓、新加坡等同樣面臨少子化危機的國家,利用減稅激勵人民生育,都已超過十年。

但一如複雜的少子化成因,刺激生育非單一藥方可以奏效。國際經驗顯示,除了減稅與補貼,還需 輔以改善托育與醫療照護環境、建立民間企業合作機制、協助婦女就業等措施,才能讓總生育率止滑,甚至回升。例如美國,二千年時總生育率是二點○六人,八年後已爬升至二點一人,德國亦然。

單純利誘雖不足以保證催生,卻也不可在搶救生育的過程中缺席。因此,馬總統決定給予幼兒每人二點五萬元的特別扣除額,雖還須經立法、編列預算等程序,但藉由減稅催生、助養,實屬必須嘗試的選項;特別是國內稅制對育兒提供的減稅非常少,例如幼兒免稅額未如老人享有特別優惠、教育學費扣除額也僅限大專院校子女等,故減稅催生未嘗不可。

然而,撒錢催生最怕力道不足,如果不能成為實質的牛肉,將注定失敗。因此,從減輕家庭育兒負擔考量出發的獎勵措施,需要政府不中斷、不減量的支持,所以政府的 財政能力無疑將是這場與人口拔河的賽事中,能否拉抬總生育率的決勝關鍵。可是,政府債台高築、阮囊羞澀也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因此,當政府考量用租稅手段加碼催生時,就要思考如何讓每塊錢都花在刀口上。

這也是當前獎勵生育的最大問題所在,獎勵措施多,卻分散於不同部門。例如中央政府對二歲以下幼兒,提供托育津貼,對五歲幼兒提供教育補助及免學費等,未來還將依單雙薪家庭分別提供不同的補貼及支援;此外,不少地方縣市也分別訂有各自的獎勵生育補助,金額從二千元至二點五萬元不等,部分縣市則無力給予任何援助。如今,馬總統雖普遍化地對家有二到五歲幼兒的家庭提供每人每年二點五萬元扣除額,但其每人每年的最多減稅利益僅三千元(以適用百分十二稅率計),以此單一的減稅優惠實難 激起生養慾望。

補助與減稅的區別,在於受惠對象明確與否,何者的「催生」效果較大,尚缺乏實證。但是,當政府確定要讓補助與減稅雙軌並存時,就須在兼顧財政現況與政策目標下,使之產生互補效果。以現有補助機制而言,對刺激生育的誘因不夠,減稅或可補其不足,但須避免資源重複。

政府既視少子化為國安問題,當務之急,應是優先整合現有寬嚴不一的獎勵,去蕪存菁讓籌碼集中後,再訂出真正合宜的減稅誘因,為催生加碼。

【2011/06/27 聯合報】

[評論]思慮欠周的「托育特別扣除額」政策 062811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3/122011062800097.html
2011-06-28 工商時報

【本報訊】
      搶救生育大作戰!馬總統決定將少子化的危機提升為國家安全層次問題,責成相關單位提出整套「少子化因應對策方案」,全力阻止生育率的下降。去年我國新生 兒出生登記數降至16.8萬人,總生育率已跌破1人,大約只有0.89,係全球最低水準。面對此一危機,行政院計畫從「樂婚、願生、能養」三方面提供誘因 與措施,粗估每年所需經費約200億元,但鑑於財政的拮据困窘,許多「催生」的構想與做法不得不有所調整與限縮。由此可知,財政的失衡已對政府的施政能力 造成嚴重的打擊。

     根據行政院所提的因應少子化新增與強化方案,共包括加強落實家庭教育法、讓房價回歸合理價位、完善0~2歲育兒措施、增列養育2~5歲幼兒特別扣除額、5歲幼兒全面免學費、釋放中小學閒置空間作為育嬰或幼兒園所、試辦企業聯合托育場所、加強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性別篩選管理以及國民年金生育給付每名新生兒17,280元等10項。其中,屬於金錢誘因機制且涉及政府較大預算壓力的乃是擴大辦理0~2歲育兒補助、增列養育2~5歲幼兒特別扣除額以及5歲幼兒全面免學費等三者。這幾項也是日前馬總統拍板定案後,引起社會最多關注與討論的措施。

     其實,內政部目前針對年所得150萬元以下有未滿2歲幼兒的家庭,已給予每月3,000~5,000元不等的托育補助。此外,並針對年滿 5歲的幼兒,發放每學期5,000元的教育券。這次的作法是將前者改為以綜合所得稅未達申報標準或綜合所得稅率12%以下的家庭為補助對象,同時擴大保母 托育服務範圍,並加碼給予自行照顧幼兒的家庭,每人每月2,500~5,000元的育兒補助。尤有甚者,更針對滿5歲幼兒提供完全免學費的補助措施。據估 計,這些改變將增加政府32億~34億元經費。減輕生育子女的生活負擔固可提升年輕父 母「增產」的誘因,但決定生育的因素錯綜複雜,政府在擴大這項措施的時候,並沒有先做詳細的評估,並告訴民眾原來的托育補助實施效益如何。社會上對於生育 金錢補助似乎沒有太多的反對意見,但卻始終對其實際成效保存些許的疑慮,唯政府用錯對策、浪費資源。政府預算資源有限,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口,行政院對此 應該有更完整的說明。

     這次方案的另一特色,就是在綜合所得稅制中增加2~5歲幼兒的托育特別扣除額。初步的規劃是,每一名幼兒每年可享受2.5萬元的特別扣除 額,但設有排富條款,只有適用綜合所得稅稅率5%及12%這二個級距的家庭才可以享受此項減稅利益。其實,行政院決定採用補助與特別扣除二者併行的方法, 理由有二:一為現行體制中,0~2歲幼兒有托育補助,5歲幼兒有免學費補助,惟獨2~5歲幼兒缺乏照顧,實施特別扣除可彌補此一政策上的缺口;另一則是若 將育兒補助直接擴大實施到2~5歲幼兒,所需經費非常龐大,政府目前財政能力將不堪負荷。這或許的確是政府不得已的苦衷,但就政策的制定言,卻欠缺了思慮 的周延性。

     首先,育兒補助與托育特別扣除二者的方法固然不同,何者促進生育效果較大或許也尚無定論,但在設計上硬區別不同年齡的幼兒而給予不同的金錢誘因機制,似乎只會徒增制度的複雜性,學理上也很難自圓其說。

     其二,托育特別扣除額雖非如育兒補助為政府的直接支出,但實質上其亦是政府支出,稱為「稅式支出」。只是,這種減稅所形成的「支出」乃隱 藏性者,很難在預算執行中得到應有的監督,故容易造成資源濫用與浪費,政府在採用時允宜特別謹慎。同樣都是政府用於「催生」的資源,怎可因花在不同年齡的 幼兒身上,而有寬嚴不同的經費監督待遇。

     其三,一個稅制的合理公平係建立在稅基的完整性上,減免稅項目越多,稅基破壞越嚴重,稅制的公平性即越難於維持。每次碰到綜所稅扣除項目 或金額的改革時,立法院總是會趁機提出各種千奇百怪的訴求,增加許多稅改過程的變數與壓力。財政部對新增扣除額的立場一向皆是拒絕,這次「棄守」固是為配 合整套少子化因應方案的需要,但未來所得稅法修正案送到立法院審議時,預期將引起無數的政治紛爭與風險,結果如何難以逆料。

     其四,托育特別扣除額並不能適用在未達所得稅標準的家庭身上,但這些卻反而應是最需要政府經濟協助的家庭,由此可見,目前的作法完全違背 了少子化政策的原意。尤有甚者,適用扣除者雖有排富條款,但稅率12%的家庭每年可獲得3,000元減稅利益,稅率5%的家庭卻只可享受1,250元,同 樣年齡層的幼兒,在政策上卻出現大小眼,甚不公平。

     截至目前為止,財政部仍未對外說明所得稅法的修正內容,故我們尚難得知未來申報托育特別扣除額時是否需要檢據。衡諸新方案中0~2歲的育 兒補助金額,每年最少為18,000元,最高則達60,000元,且完全無需檢據申請,托育特別扣除的金額較之為低甚多,站在簡便稽徵的立場,財政部似乎 不必無聊地去要求這些家庭必須檢據申報吧!畢竟,大的環境既不能改,大的政策又不合理,何必再計較小地方呢?就算了吧!

[新聞]2013重慶將解決幼兒“入園難”問題 062111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cq.xinhuanet.com/zhengwu/2011-06/21/content_23057619.htm

2011年06月21日 09:05:44  來源: 重慶日報

●發展城鎮社區幼兒園以民辦為主,將民辦幼兒園納入微型企業扶持范圍
    ●對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前兒童發放生活補助

    ●公辦幼兒園實行政府定價,民辦幼兒園實行“成本核算、收費備案”

    重慶日報訊 (記者 商宇)學 前教育問題特別是幼兒“入園難”問題,已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昨天召開的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意見》,提 出要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多元化辦園體制,著力構建廣覆蓋、保基本、多形式、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 服務體係。

    具體分為兩個階段性目標:一是到2013年,確保每個鄉鎮至少有1所鄉鎮中心幼兒園或中心校附設幼兒園, 城鎮普惠性社區幼兒園達到60%,民辦幼兒園佔學前教育總數的70%;全面普及學前二年教育,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78%,基本解決幼兒“入園難”問 題。二是到2015年,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0%;0—3歲嬰幼兒教育指導服務體係基本建立,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升,保教質量明顯提 高。

  在農村地區、舊城改造、公租房建設以及二環內主城拓展區,合理設置幼兒園

    為實現學前教育發展目標任務,《意見》提出要科學規劃城鄉學前教育布局。適應城鎮 化率不斷提高和戶籍制度改革需要,建立學前兒童生源預測機制,在農村地區、舊城改造、公租房建設以及二環內主城拓展區,合理設置幼兒園,滿足農村適齡兒 童、轉戶居民子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入園需求。

    以區縣政府投入為主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利用閒置校舍和富余公共資源,改擴建一批鄉鎮中心幼兒園,依托小學附設一批幼兒園(班),適度新建一批幼兒園,確保每個鄉鎮有一所中心幼兒園或中心小學附設幼兒園。

    發展城鎮社區幼兒園以民辦為主,將民辦幼兒園納入微型企業扶持范圍

    “而發展城鎮社區幼兒園要以民辦為主”。意見提出,城鎮社區要多渠道、多形式發展 社區幼兒園。在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過程中,按規定配套建設幼兒園。小區配套幼兒園由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舉辦普惠性幼兒園。落實民辦幼兒園在土地、建設、稅 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將民辦幼兒園納入微型企業扶持范圍。保障民辦幼兒園在審批登記、分類定級和教師培養培訓、職稱評定等方面與公辦幼兒園享受同等待遇。

  對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前兒童發放生活補助

    探索建立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獎補機制,農村鄉鎮中心幼兒園、中心校附設幼兒園和村幼 兒園建設,以區縣投入為主,市級財政安排獎補資金。對普惠性社會辦園適當給予獎補。建立入園貧困幼兒資助政策,對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前 兒童發放生活補助。支持有條件的區縣逐步減免貧困幼兒保教費,提高生活費補助標準。

    公辦幼兒園實行政府定價,民辦幼兒園實行“成本核算、收費備案”。

    意見還提出,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制定幼兒園教師編制標準,逐步配齊配足幼兒園教師和保育人員。擴大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規模。將民辦幼兒教師納入師資培訓和繼續教育管理體係,三年內對幼兒園園長和教師進行全員培訓。

    加強幼兒園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幼兒園資格準入制度和退出機制。加強幼兒園收費管 理,公辦幼兒園實行政府定價,民辦幼兒園實行“成本核算、收費備案”。推行學前教育校園新型警務體制和勤務機制。提高學前教育保教質量,堅持保教結合,寓 教于樂,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完善行業自律、教育部門監管、家長和社會監督的幼兒園質量監控體係。

[評論]五歲幼兒免學費 陷總統於不義


五歲幼兒免學費 陷總統於不義
◎ 蘇傳臣

教育部三月三十一日公布未來十年「教育報告書」,說明「五歲幼兒免學費」政策將於今年八月上路,就讀公立園所的五歲幼兒每年補助學費一萬四千元,私立園所幼兒每年補助三萬元。這個政策對幼兒和家長來說,似乎是一大「德政」。

其實這個政策並無新意!二○○○年政府就有補助就讀私立園所幼兒每年一萬元的「幼兒教育券」政策。

馬英九二○○七年競選總統時提出的「教育政策白皮書」,規劃的是五歲幼兒就讀公立園所費用全免,私立園所定額補助八萬四千元的「五歲幼兒免費」政策,而非現在的「五歲幼兒免『學』費」政策。

如今,教育部再藉「合作園所」之名,單獨針對私立園所設定諸多條件。如果有私立園所不能符合這些條件,不但要求這些園所退出合作園所,同時以剝奪幼兒與家長補助款為處分目的。

「五歲幼兒免學費」補助對象為幼兒與家長,並非私立園所,家長為幼兒選擇依法立案之私立園所就讀,其所有權益即應無條件受到合法保障。無論任何因素,假設幼兒與家長因政府補助款被剝奪而提起訴訟,不知其訴訟對象應為政府或為私立園所?

退一步而言,如果「合作園所」對落實「五歲幼兒免學費」政策確有其必要性,何以教育部僅針對私立園所設定條件,公立園所卻放任不管?

依監察院二○一○年十一月調查報告指出:公立托兒所有六十八.六%違反建築使用法、四十.四%無使用執照、七十六.四%無專任主管、四十六.八%師生比不符規定…等諸多違法或違規情事,顯然無法符合教育部「合作園所」政策所規定之「依建築物公共安全檢查簽證及申報」等相關條件。故教育部刻意制定公、私立園所之差別政策,顯然有違我國行政程序法「公正公平程序」、「不得為差別待遇」、「信賴保護原則」等依法行政之精神。

請回歸二○○○年「幼兒教育券」的方式補助幼兒與家長,同時廢止「合作園所」不當政策,免生「民怨」!

(作者為中華幼兒教育協會理事長)

2012年6月7日

[公聽會] 推動「平價三娃保母政策」公聽會 會後新聞稿

推動「平價三娃保母政策」公聽會

會後新聞稿  
101.06.07



立法委員劉建國、田秋堇、林世嘉、吳宜臻、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等民間團體,以及七十位台灣大學的學生,今日共同召開「推動平價三娃保母政策」公聽會,邀請內政部兒童局等政府代表共同討論政策規劃方向,以回應社會對平價公共托育服務的期待。立法委員並要求兒童局,應於下會期提出該政策的試辦規劃及預算編列,兒童局主任秘書陳坤皇亦允諾,將在102年進行試辦,今年也會先與地方政府研議配套措施。

2012年5月31日

[新聞] 公立托兒所一年關146家 關閉公托內幕多 人事浮濫拖垮財務


中天新聞專題報導: 公托政策跳票! 公立托兒所一年關146家

因為少子化嚴重,已經成為國安問題。因此政府大力催生,提出加強提供公共政策,但是沒想到公共扥育服務不增反減,一年之內,已經有146家公立托兒所倒閉,而且集中在中南部,造成很多家長無處托兒,怎麼會這樣?原來是明年一月一號開始,幼托整合政策即將上路,鄉下托兒所無法符合標準,乾脆倒閉,反而造成公立托兒所大量倒閉的現象。